10日晚間9點19分發生地震芮氏規模6.7,全國11縣市最大震度達到4級,且搖晃時間超過50秒,後續也陸續有規模5.0以上的餘震,半夜2點15分再次發生規模5.6,最大震度同樣達到4級,國家級警報大響,對此,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指出,地震屬於大型板塊隱沒型地震,週期大約是每百年一次,台北要注意可能快輪到了。
板塊隱沒型地震百年循環說,氣象局駁斥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認為,10日晚間的地震為隱沒板塊內部型地震,台灣地處於菲律賓海板塊及歐亞大陸板塊間,當菲律賓海板塊從花蓮外海隱沒到歐亞板塊底下深處時,愈往北愈深,到宜蘭、台北深度就到70到80公里,與本次地震的震央深度相近。
李錫堤更是提到,1909年台北曾發生規模高達7.3強震,震央就位在現在的新北市中和區,再上一次是1815年,這類型的大地震大約百年一循環,所以要特別注意台北可能快輪到了,鄰近的宜蘭地區也需要注意,可能會有震度5級以上的地震發生。
不過這個說法氣象局卻不同意,認為沒有科學根據。
尊重學者說法,但地震不可預測
針對李錫堤提出的看法和預警,氣象局地震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現在人類還無法預測地震,他尊重學者的論點,不過台灣地震科學觀測史也不過一百出頭年,預測百年大震沒有科學根據,僅能當作參考。
根據氣象局統計,規模大於4的有感餘震三次,小於4的無感餘震八次,共11次。該次地震主因為板塊隱沒,從過去的統計來看,接近宜蘭區域、菲律賓海板塊西緣地震發生相當頻繁。
陳國昌也提到,2000年到現在,規模超過6的有23次,大約是一年一次,昨晚地震規模6.7則排第3。
此次地震同時也讓全台最高大樓台北101的風阻尼器震幅達15公分,創下歷年地震第2大震幅,不過過去在2015年4月發生的北部地區地震就曾經達到過這個紀錄,目前擺盪幅度最大的紀錄是同樣2015年時的蘇迪勒颱風,當時阻尼器的搖擺震盪幅度高達100公分(幅度極限為150公分)。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提醒民眾,不需太過擔心,平日做好防震準備還是最為重要的。
地震發生當下,可以這麼做…
根據內政部的資訊,地震發生的時候,第一時間一定是保護好自己的頭部、頸部,應立即採「趴下、掩護、穩住」的動作,躲在桌下或是牆角,躲在桌子下時可握住桌腳,當桌子隨地震移動時,桌下的人也可隨著桌子移動,形成防護屏障,避免受傷,行動不便者同樣採取「趴下、掩護、穩住」,要確定拐杖在手邊以便震後移動需要使用,若是使用行動輔具或坐輪椅的朋友,除需先「固定」行動輔具或輪椅外,建議要把身體壓低,以手邊的包包或坐墊等物品(若沒有,則用手)保護頭頸部,並保持彎腰狀態直到地震搖晃停止。
而災前務必要準備好緊急避難包,並定期更新內容物,像是緊急乾糧和飲用水、禦寒保暖衣物、醫療及清潔用品等。家中的家具和重物需要確定固定無虞,定期檢查螺絲是否鎖緊而安全。
在地震之後需要檢查瓦斯、水、電等開關,打開門窗,以免變形不易逃生,切勿搭乘電梯,要利用樓梯逃生到空曠處。
居家檢疫者的逃與不逃?
昨日地震發生之後,有網友在PTT上表示,自己剛從國外回台,目前正在台北酒店受隔離,地震發生時好想奪門而出,但「為了保護大家」,還是忍住了,就算瑟瑟發抖還是乖乖躲在角落,並向記者喊話,幫他在記者會上詢問指揮中心。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對此回應道,於防疫旅館居家檢疫者,應遵循飯店旅館業者地震防災規定逃生,至於處在集中檢疫所的受檢者,則由集中檢疫所指揮官決定是否有逃出房間必要,若有逃生必要,將以不同語言廣播告知逃生路線,就是要記得「戴上口罩」!結束後再回到房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