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影音串流(OTT)平台近年竄起,逐漸改變民眾的收視習慣,而大量瓜分傳統電視頻道的收視群。由於收視選擇變多,有線電視訂戶數出現了衰退的現象,使有線電視業者面臨了剪線潮的壓力,尤其是年輕族群,正逐漸拋棄有線電視擁抱網路串流平台。廖紫岑領軍的台數科是怎麼面對這一波眼球革命新潮流呢?
面對新潮流,台數科的做法有傳統也有創新,把新聞從在地化轉變到網路化是最大原則,核心關鍵就是持續跟年輕人對話,了解年輕人的想法,讓台數科與年輕人無縫接軌。
新聞從在地化轉變到網路化
對於這幾年面臨的挑戰,廖紫岑不諱言過去幾年曾嘗試製作娛樂性節目,但網友黏著性低,並不算成功,但台數科並沒有放棄與年輕人對話,今年上線的「Lo 叩報」則是一個新嘗試,3至5分鐘的影片,用年輕人的視角,為地方發聲。
由廖紫岑的女兒鄭詠心擔任主播,把將深根地方的電視新聞當作湯底,熬製出順應年輕人潮流的網路新聞,舉例來說,年輕人最愛的節日之一聖誕節即將來臨,Lo叩報便整理出中南部那些地方不用出國,也能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氣氛;也介紹在地農產品,鮮少人知道台中太平有農民研發出紅石榴的籽是軟的、可以吃,透過網路將在地的風俗民情、文化產品傳遞出去。
廖紫岑認為,台數科屬於公眾,所以服務、節目,都必須以公眾為主。她關注人性,發覺民眾的需求,然後開始著手去做,雖然不全都是一帆風順,許多創新的商業模式也正在學習,不過也慢慢走出一條不同於其他有線電視業者的路。
除了抓住眼球,也是重視品質的媒體
除了抓住年輕族群的眼光,台數科也沒有放棄新聞品質,這從台數科屢屢獲得新聞獎,可以獲得證明。
負責這些優質新聞內容製作與產出的,是台數科旗下「鑫傳國際多媒體科技公司」的記者。它標榜「傾聽在地的聲音」,從其新聞網站的呈現方式,就有一種不同於其他媒體的親切感,每一則新聞都結合影音,即使無法在電視觀看,仍能隨時掌握到中台灣的鄉村發生了那些趣事。網頁視覺色調平和溫暖,排版乾淨流暢,讓人瀏覽起來沒有壓力。
以目前最普遍的Line,台數科的新聞,也已經24小時全天候在Line Today的平台可以收看,這讓距離不再成為問題,不論北漂、南漂或海漂,都可以一解思鄉之苦。對於想到中部觀光遊玩的人士,透過Line Today,或許能看到美食、藝文、休閒、農趣的資訊。
一位記者或是一家電視台,能獲得「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是一種莫大的殊榮,長久以來,多數是財力雄厚的「大媒體」,或是有國家色彩的「主流媒體」,較有能力投入人力與物力,因此是得獎的常客;但是台數科的「中台灣生活網」,卻已多次摘下多項新聞獎,後勁十足。
以一個地方有線電視的規模,能夠深入基層、探求民瘼,長期關注地方大小事,做到深入報導,甚至因此而改變某些公共政策,在台灣可能是鳳毛麟角。
讓電視台成政策平台
但台數科卻給予記者極大的採訪空間與時間,董事長廖紫岑的原則是,新聞就是要貼近人民、有溫度,如果連在地的電視台都不能鉅細靡遺,沒有真正關心到自己周遭的人、事、物,就是未善盡媒體公器的責任。
曾經,南投某鄉鎮考慮要移除一整排路樹,卻引來民眾的反對,還有護樹團體加入聲援,一時正反雙方僵持不下,台數科的記者報導此事,後來發覺光報導還不夠,應該要多做些什麼,讓砍不砍樹有個結果。
記者因此發想,直接在路樹旁辦「電視開講」,請來鄉鎮公所首長、當地居民、護樹人士,大家就這麼在「電視」上你來我往、針鋒相對,講到最後,地方首長「妥協了」,決定順從「民意」,不砍樹了,爭執也圓滿落幕。
不要「三器新聞」,記者跑新聞多留5分鐘
砍不砍樹,不是這位記者與電視台的初衷,而是希望讓事情能盡快有個結果,他們利用媒體的平台,讓各方意見暢所欲言。在台灣,這類事情可能隨處可見,例如路霸、罰單、紅線、擾鄰、消防、甚至攤販,都是每天真實上演的故事,但台數科的記者,每個人都要求須具備「新聞鼻」,在爭議事件的表面下,去探索發生的主因為何?
廖紫岑說,有時發生一件刑案,記者在現場採訪、拍攝完,最多到警局問問警方的說法,就交差了事;但台數科的同仁,會多留個「5分鐘」,去問一問背後有沒有「故事」,如果有,那麼就能再做成另一則報導,並探討是社會的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政府能做什麼,社會能給予什麼關懷或協助。
或許是如此,台數科能獲得新聞獎,與人文、地方緊密結合的素材,打動評審的內心,這種有溫度的新聞,在目前多數電子或網路媒體,都相當少見。
拿下卓越新聞獎,NCC主委訝異
廖紫岑說,「我們的記者要跑新聞又要後製節目,每個人都像擁有十八般武藝」,記者們的認真負責,讓台數科連續多年都拿下多座金視獎,得獎比例為全台MSO第一。台數科不僅金視獎表現優異,被視為新聞界指標的卓越新聞獎,台數科更是從2011年起至今年年入選,而且拿下4座卓越新聞獎,廖紫岑說,2009年當台數科與全國大新聞台競爭拿下卓越新聞獎,當時NCC主委就認為這簡直是B咖打敗A咖,對於當時才只有50位員工的有線電視台能入圍、得獎,感到相當驚訝。
台數科在2006年進一步成立中部新聞聯播平台──中台灣生活網,當年就以此創新作為拿下金視獎──創新營運獎,歷年來獲得金視獎最佳地方新聞節目獎、最佳社區互動節目獎,此後幾乎年年獲獎,像彩虹下的幸福、台灣鄉土文化誌、關鍵探索、下一個雲林;2009年首度獲得卓越新聞獎,2014年再度獲得卓越新聞獎,2017、2018年都蟬聯;2018年邀請名作家吳念真製作「真世代」節目,更獲得文化部的拍片補助,2020年2月開播。
廖紫岑說,台數科不喜歡羶腥色的新聞,也不喜歡網路抓下來拼湊的,因為已經背離了新聞報導如實、公正、客觀的原則。
新聞差異化吸睛,地方電視台開始夯
目前台灣各新聞台每天紛紛擾擾的新聞不斷,讓許多觀眾幾乎沒有喘息的空間,且新聞內容同質性高,政論節目又是壁壘分明,如果有一台,是詳實報導地方新聞,不是更符合所謂的「市民主義」、「在地主義」嗎?
廖紫岑說,新聞這個產業,不僅是一個事業發展,更攸關社會公器的善用與公民素養等因素,更不是單純追求營利或迎合市場就可以。她坦言,做新聞台真的很燒錢,幾乎是賠錢的生意,但作為一個企業、有高度自我期許的企業,也必須善盡企業的社會責任。
特色新聞的4大特色,把遙控器轉到台數科電視台
她常常跟他的同仁分享,什麼是念茲在茲的在地新聞特色?那就是具備有最接地氣、深耕地方、扎實報導、正向角度這4大特色。台灣的新聞台密度是世界數一數二,台灣人愛看電視,但又喜歡罵電視。很多時候,台灣人常因為看電視,彼此立場不同而一言不合,憤而關掉電視。
廖紫岑說,有時候在外,曾被民眾、警察稱讚自家電視獲獎,特別是因為地方新聞做得與眾不同,她也感到很榮耀。被稱為「有線電視女王」的她,當然是希望更多人能打開電視、收看電視,尤其是把手上的遙控器,轉到屬於台數科的地方電視台,就會與傳統的新聞台,有非常不同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