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董美國蓋面板廠是政治問題?

鴻海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尾牙記者會上透露,有意由夏普赴美投資面板廠,包括玻璃大廠康寧、蘋果等也願意投資,這項投資預計超過70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2200多億元,約可蓋兩座面板廠,不過,對鴻海集團來說,錢不是問題,追本溯源來問,美國為何從頭到尾就沒有面板產業?這才是郭董真正要面對的問題。

郭董:赴美蓋面板廠,要能賺錢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尾牙會後記者會上「說了實話」,他證實,日本微軟銀行創辦人孫正義日前面見美國總統川普,爆料鴻海有意赴美投資面板業,確有其事,但他強調,當時只是商談赴美投資「意願」,而非提出投資「承諾」。但這意外爆料,卻讓郭董真的認真思考了在美國投資面板廠的可能性。

先從美國製造談起,郭董認為,美國軍事、太空等等的製造都是世界第一,且連中國的計畫都是要花30年來追趕美國,因此不是要不要,是能不能、得與失的選擇題;而且他說,面板尺寸越做越大,運輸成本也是考量,畢竟美國是僅次於中國的全球第二大面板市場,赴美投資絕對有市場性,但能否成行?如果水電、土地成本夠便宜,「能夠賺錢,為什麼不去?」

外媒評論美國蓋面板廠兩極化

郭董這番話,如路透社就刊出專欄作家Robyn Mak執筆的專文,認為若鴻海到美國投資面板廠,將是一石三鳥之計。主要論點包括:第一,這項大規模投資案,將為鴻海及郭董在美國政治上大大加分,符合美國新任總統川普的「美國製造」政見;第二,美國是全球第二大電視市場,在美國本地生產電視面板,有助降低面板運輸成本;第三,在美國銷售更多高階夏普電視,有助鴻海幫夏普「轉骨」。

但彭博Gadfly科技專欄作家高鳴燦(Tim Culpan)則扮演烏鴉,在新發表的專欄文章中認為,郭董說法愈具體,其實愈不合理。他認為,第一、全球對中大尺寸電視面板需求並沒有大爆發跡象;第二、若鴻海美國蓋面板廠,蘋果填不滿產能;且蘋果產品六成外銷,在美生產面板大多數得海外組裝,實務上不可行。第三、面板供過於求情況常常上演;第四、SDP廣州與可能的美國面板投資金額近5000億元新台幣,是2007年到2015年,鴻海平均年度資本支出的8倍。總和上述理由,他認為,「風險不在於鴻海不在美國蓋面板廠,而在於真的去了有用嗎?是對的嗎?」

面板業是光電聚落,非單一產業

回顧面板產業的起源,「雖說液晶這個材料技術源自美國,不過美國人終究沒有把它發揚光大,反而最後是日本人做起來的」,群創主管說,蓋一座面板廠約800到1000億元新台幣就可以蓋得起來,但面板講的是聚落,牽涉上千種材料,以郭董說的康寧玻璃,台灣貨源就來自鄰近的日本,就算康寧願意投資,也還有其他供應商要配合,更何況要兼顧美國的環保、高科技等等法規。

其次,郭董也以海外投資失敗經驗說明美國製造問題,他指出,鴻海以往投資巴西,但後來產品在運送過程耗損、人力素質等都不到位下情況下,最終只能做組裝。而這也就是,供應鏈對於郭董說的美國製造話題,到現在都還老神在在,「沒有壓力」的原因,因為,這串肉粽,如果沒有辦法在當地形成聚落,空有面板也是白搭。

再者,運送成本不是只有算面板送往美國的問題,還有上千種材料都有運輸成本議題,哪些要配合設廠,那些靠進口,複雜度不低。

美國製造是政治議題

1990年日本為了筆電將液晶面板商業化量產,這個產業走了20多個年頭,到現在都還是以日本技術為核心,所以郭董要以夏普當領頭羊,評估到美國蓋面板廠,立意正確,不過,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卻讓日本世界第一的寶座,拱手讓給台灣與韓國,其中台灣更因政府推動「兩兆雙星」計畫,才有現在全球面板產業地位。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對美國製造話題說過,「台灣產業聚落形成一日工作圈,可很有效率與具備彈性調度工程師,還有完整的供應鏈基礎建設與生產優勢。」這些正巧都是美國沒有的優勢,加上美國還因為反托拉斯大告台、韓面板廠,要取得合理價位的面板來源,問題不大,而且面板高度自動化,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也說過,「美國製造要自動化,自動化跟增加就業矛盾」。所以美國真的需要為了喝牛奶,養一頭牛或者蓋一座農場嗎?或許答案要從政治層面先解讀。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