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暫停台灣鳳梨進口事件延燒,總統蔡英文日前再度喊出要成立農產品國家隊,不過,實際上農委會早在2016年就已經成立台農發,甚至找來紐西蘭奇異果行銷公司Zespri前行銷暨業務總裁陳郁然擔任台農發董事長,肩負「擴大農產品進出口」、「技術輸出」及「海外投資與資材外銷」等3大核心任務,如今鳳梨事件又再度讓這家年年虧損的台農發公司浮上檯面。
台農發成立4年,累計虧損已超過1.3億元
號稱農業國家隊的台灣國際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農發),根據官網的介紹,台農發成立於2016年12月5日,其成立的願景就是希望能達到農產品產銷垂直整合以及讓國家農產品品牌化。
而從經濟部商業司的公司登記顯示,台農發的實收資本額為2.4億元,其中由台肥公司投資8000萬元、兆豐銀行投資3500萬元,另外像是外貿協會、國合會、雜糧基金會、CAS協會等各投資2000萬元。
從股權結構來看,台農發2.4億資金幾乎全來自具官方色彩,由於虧損不見改善,去年年中陳郁然黯然下台,台農發董事長由洪忠修出任,洪忠修也是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的學生。
台農發不需公布財報也不到立院備詢,只能從台肥財報一窺究竟
其實,由於台肥持有台農發的比例並未過半,所以台農發董事長並不需要到國會備詢,台農發的營運成效也一直難以窺見全貌,雖然台農法的財務報表並未對外公布,不過,由於台肥是上市公司,若從台農發最大股東台肥的財報去檢視轉投資事業資訊,確實可以約略看到台農發的營運狀況。
根據台肥公布的財報資料顯示,台農發自成立以來年年虧損,包括2017年虧損3699.3萬元、2018年虧損4541.6萬元、2019年虧損3172.9萬元,2020年截至前3季虧損則來到1950.1萬元,合計台農發成立4年來,累計虧損已超過1.3億元,當初成立時的資本額已經虧掉一半了。
一名不具名的台農發出資單位則說,投資台農發是屬於創導性投資,且其政策目標並不是短期就能做好,就像「以前台積電也是一蹋糊塗」,這不是短期的股票投資,但他說,確實董事會上也應該要好好檢討台農發虧損的情況以及未來展望,究竟當初的政策目標目前進度如何。
曾高調喊出台灣農業國家隊的台農發,卻又號稱是百分之百的民營公司,不僅定位不明、績效不彰,人事、預算也不受監督,早已引起立委注意,外界也關注究竟台灣水果外銷至海外的成效又是如何?
政府轉投資卻不受立院監督,台農發遭藍白盯上
民眾黨立委蔡壁如3日指出,民進黨批評國民黨執政時期經濟過度依賴中國,並大力推行新南向政策,但實際上2020年台灣生鮮鳳梨總出口4萬5621公噸,其中有4萬1661公噸銷往中國,占比高達91.3%,與過去6年來的情況相差不多,顯示蔡政府仍然將「把鳳梨裝在同一個籃子」。
國民黨立委費鴻泰2日也在立法院批評,台農發資本額2.4億元由台肥、兆豐銀、外貿協會、國合會、雜糧基金會等政府資助單位轉投資,人事也是農委會所派,現在已虧損連連,而立法院竟然不能監督?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則維持一貫說法指出,由於政府持股比率沒有過半,因此不需要到立法院備詢。
民眾黨立委賴香伶則不解,台農發公司設計成一家民營公司,刻意規避國會與社會監督,但台農發至今績效慘淡,成為農業界的笑話,如今中國暫停輸入台灣鳳梨也不見應對手段,尤其台農發董事長洪忠修不但是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的學生,台農發股權結構上又是政府主控,呼籲陳吉仲應說明,台農發的存在價值與意義,「不要一次危機就組建一個團隊」。
台農發定位不明確,卻又訂了很崇高的宗旨
回顧台農發成立4年多的時間,台大農業經濟系教授雷立芬指出,台農發公司成立一開始是鎖定香蕉出口,同時也推動香蕉契作,因此輔導新蕉農種植香蕉打品牌,但是後來卻被質疑與既有蕉農「爭利」;除此之外,台灣香蕉雖然曾有一度外銷到中東杜拜市場,但是賣出之後似乎就開始後繼無力,並沒有持續性。
雷立芬說,台農發當時成立訂定了一個很崇高的宗旨,但是後來幾乎都中斷了,因為所謂的農業國家隊並沒有制定一套明確的KPI,也就是,政府在擬定政策時,把台農發拉進來作為開拓台灣農產品外銷市場的一環,可是卻沒有把台農發這個單位的定位清楚、落實目標也沒有講清楚。
如今中國大陸暫停進口台灣鳳梨,蔡總統更指示要成立「農業國家隊」,全力拚農產品外銷。雷立芬則認為,政府在事件發生當下都會信心喊話,甚至農委會也祭出10億元進行鳳梨行銷,可是10億元要做什麼事情現在似乎又沒了後續,現在又大聲疾呼要成立國家隊,但真正執行的具體計畫是什麼?恐怕等時間久了政府又是「過了就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