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洲老區涼水兩味

地方人文

盛夏時到湧蓮寺周邊的市場採買,作者習慣到大眾爺廟轉角旁專賣甘蔗汁的老攤喝一杯提神,也會到中山市場邊上的怪老子涼茶,用店家習慣的玻璃杯站著喝涼茶。

台灣這二十幾年,街邊興盛的飲料類型,是手搖茶。現今雖沒什麼手真的在搖它,賣的也不只是茶,但「搖」是個概念。青少年叫這樣的飲料「搖搖」,呼朋引伴時,問:「喝搖搖嗎?」。搖搖風行海外,除了日本近兩年迷起珍珠奶茶,如今的港澳街邊、曼谷商場、新馬各地也風行起來了,可見不少人熱衷。

搖搖在歐洲,十年前還罕見,偶遇一舖,如見家鄉,看著發征起來。一回在柏林,見年輕亞洲男生站在對街,穿薄T恤,短褲,夾腳拖鞋,單手以拇指和食指,捏住透明塑膠杯。杯緣繃一面塑膠薄膜,由寬口塑膠吸管,筆直刺穿過去。

那男子夾扣杯口的手勢,鬆軟無拘的面態,那杯飲中帶嚼的飲料,不必認,就知道是台灣人。

彼時我已兩年沒回家,一見那幕,瞬時場景回到一個可能是蘆洲新莊永和,可能彰化員林或雲林斗六的,某家鄉熱鬧市鎮的街道。

湧蓮寺周邊的甘蔗汁攤

即使手搖飲料在本土普遍,還是有嗜喝它的,和幾乎不太喝的人。

我從小少喝市售甜飲料,非是自律,而是媽媽不准。但我媽自己在家製造飲料。小學的夏天,老惠而浦冰箱門上,隨時備洛神花茶、冬瓜茶、蜂蜜水、冰豆漿,有時候同時有數種,以回收的光泉牛奶瓶裝成一排,在小朋友伸手能及的高度。大學時,手搖飲料盛行已久,也喝一些。出國念書,英國當時很少,若有,也挺貴。

本來就不怎麼依賴,慢慢就作罷。在外除了飲水,僅找古老選項來喝,如甘蔗汁、青草茶、楊桃汁、酸梅湯或鮮打果汁。這類單純把草本或植物原料,弄出汁液、醃漬、或熬出味道的本土飲品,是生在亞洲,尤其亞熱帶國家的福慧。

在蘆洲,湧蓮寺周邊的舊市區是百年市集。上午生鮮市場,黃昏後有夜市,幅員很廣。如今翳熱天候無盡延長,暑燥無邊。我上午來此買菜,若走到渴,除了飲用湧蓮寺提供的平安水,也找下文幾家老字號飲料來喝。這些店舖,本地售賣資歷有四、五十年,比我年長得多。

至於喝哪項?我聽從身體的意願。

喝甘蔗汁。常是因為市場久逛,又烈日當空,血糖低落懨懨欲睡,一杯蔗汁立即提振精神,腦清眼亮起來。甘蔗汁攤,在大眾爺廟轉角旁。攤販無地址,無名號,只售甘蔗汁一項,原位佇立數十年。

蔗汁基本至極,僅蔗去壓汁。甘蔗是煉糖原料,本身甜,糖可免;它且多汁,水也不必放。照理每攤弄出來應相似,偏偏不是。此攤蔗汁,原料是紅蔗而非白蔗。紅蔗是能直接吃的。小時候,外婆常買整包削好皮的甘蔗來吃。家族老人小孩並肩而坐,啃食甘蔗,於齒間碾緊,吮汁,樂呵

呵吐出一碗渣來,是一種滿足口慾又難以過量攝取的,粗爽樸素的消遣。現在若突然想啃,會發現偌大市場,一年四季竟很少見到。時間這躡步的賊,是如此將一個許多人啃甘蔗的社會,置換成甘蔗難尋的社會。

紅蔗的皮,又紅又紫又黑,削去才能榨汁,以免汁液黑濁壞了賣相。白蔗是青皮,可連皮榨。甜味更高,但太粗硬,不直接吃。

此攤蔗汁,老闆一家從洗甘蔗到削皮,都親自弄,不由盤商處理。甘蔗根根過眼,晾至極乾才榨汁。甘蔗營養但易腐,且皮上多塵。一旦連皮榨汁,蔗肉的霉爛和表皮的清潔皆難顧及。因此有些人講究起來,僅挑紅蔗汁喝,不飲白蔗。

此攤只售一味甘蔗汁。冬天偶爾賣熱的。夏天的冰蔗汁,則是用冷凍甘蔗去榨。甘蔗在熱天裡易敗壞,故攤家很強調冷鏈。要求我買了速喝,或立即冷凍。攤頭上有套很舊、但很神奇的冷卻系統。榨汁機接兩個水龍頭。平素用冷凍甘蔗榨汁,從其中一個龍頭,直入壓克力桶。桶心的冷凍內膽一開機,即保蔗汁凍涼。若客欲「去冰」,攤商備少量常溫甘蔗,榨汁後,從另一龍頭接進杯子。

用玻璃杯盛裝的涼茶舖

另一種情況是上火,或多取肥膩食物,則飲涼茶。中央路一帶,中山市場邊上,從前有數家青草茶。現存兩家。怪老子涼茶,以及宏記蔘藥行門口的涼茶。

怪老子叫怪老子,因為幾步之遙,有家國術館叫二牙。都是布袋戲人物。而怪老子和二牙總是一起出現。

怪老子本人已退休,女兒接手。我先生能飲苦茶,說該舖很濃醇。而我買青草茶,為它甜味淡而和諧。

怪老子是我們在蘆洲最愛去的涼茶舖。原因除了口味,還有風格。若現飲,它用玻璃杯盛裝。常客皆是站著喝,用畢將杯子擱檯面即走,很俐落。奇怪台灣很少遇到涼茶舖不用免洗杯,港澳和曼谷反而常見。如曼谷恳記雙葫蘆涼茶是百年老號,用的是印有自家商標的厚玻璃杯;澳門大聲公涼茶,玻璃杯上甚至覆金屬杯蓋隔塵。而咱蘆洲的怪老子,玻璃杯手洗乾淨,用老闆身後一台小型家用烘碗機烘乾。常洗常烘,杯子拿著暖熱,老闆取用時,會轉一轉,確定沒有殘留水痕。

怪老子早年所用的藥草,是怪老子在蘆洲本地採集而來。那些地方,現已立滿昂貴樓房,一點看不出來蘆洲在不遠之前,曾青綠無邊。有遠山、水澤,和藥草。近傳蘆洲中山市場建物本身,明年將拆除。

怪老子也遭波及,二度面臨搬遷。不知搬遷以後,怪老子和二牙,還能否長伴左右。我在喝這類古老飲料時,心裡也明白,大勢所趨,未來可能無人願從事採草熬茶,或削甘蔗的苦勞。唯能在每次購買時,珍惜眼前。

洪愛珠:撰文.照片提供

本名洪于珺。1983 年生。台北養成。倫敦藝術大學傳播學院畢,平面設計工作者。曾以〈老派少女的購物路線〉獲第二十屆台北文學獎散文首獎,〈吃麵的兆頭〉獲第十五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佳作。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