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梅克爾熱線也沒用?「歐中友好」主席遭調查《歐中協議》命運難測

國際

歐盟與中國近日因「制裁戰」關係急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7日與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通話時表示中國發展對歐盟是機遇,「希望歐盟獨立作出正確判斷,真正實現戰略自主」。

中國外交部指梅克爾回應「歐方在對外關係方面堅持自主」,兩人並未提及制裁和《歐盟─中國全面投資協議》(EU-China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

美國政治媒體《Politico》認為這反映「中國對歐美關係升溫感到不安」,而北京確實也該感到不安。

「中國為反駁外界對其指控而發動的反擊,最後恐傷及自身」美國華裔政治學家裴敏欣(Minxin Pei)表示,《歐中投資協議》破局、把國際品牌逼出中國市場,都不利中國。

中國不撤制裁,歐盟不審《歐中投資協議》

歐洲議會原定3月23日審議《歐中投資協議》,後因中國制裁歐盟取消,接著歐洲議會於3月29日至4月11日休會,目前尚未公布4月12日後的議程,《歐中投資協議》命運難測。

此外歐洲議會3大政黨已經表明,中國撤銷對5名議員的制裁前,議會不會將《歐中投資協議》排上議程,遑論進入表決階段。

由於歐中經貿往來緊密,歐盟內許多利益團體也仍盼與中國交好,牛津大學的中國專家傅立門(Eyck Freymann)認為歐中關係不至於全面惡化,然而也無法深化推進。

而中國對歐盟的影響力近日又遭打擊,一名歐盟資深官員向荷蘭雜誌《Follow The Money》證實,歐洲議會的「歐中友好小組」(EU-China Friendship Group)主席、捷克籍議員扎哈迪(Jan Zahradil)涉嫌未如實申報「中國駐歐盟使團」資金,議長薩索里(David Sassoli)指示諮詢委員會(Advisory Committee)展開調查。

2019年扎哈迪曾競選出任歐洲議會議長。或許是因為金主資金充足,扎哈迪在歐中友好小組活動的邀請函上還特別註明「提供香檳及開胃菜」。(圖片來源/Flickr@European Parliament)

「歐中友好小組」被批是北京傳聲筒

扎哈迪承認歐中友好小組2019年聚會的餐飲費是由「中國駐歐盟使團」買單,然而扎哈迪和其他成員並未申報為舉辦這些活動所收到的資金。

這引起其他議員注意,歐洲議會「對中關係代表團」團長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2月便呼籲調查並懲處扎哈迪。

包括「友台小組」在內,歐洲議會旗下有許多非正式的交流組織,然而歐中友好小組跨越了經濟文化交流,常被批評是中國在歐洲進行政治操作和大外宣的代理人。

歐中友好小組2020年被揭露與中國政府過從甚密、具有安全隱憂後,扎哈迪暫停了小組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扎哈迪除了擔任歐中友好小組主席,他另一身分是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副主席;扎哈迪不僅能在歐盟貿易決議中扮演重要角色,還能接觸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敏感的貿易談判文件。

立陶宛+1!歐美4國認中國實施「種族清洗」

另一方面,遭中國制裁的立陶宛國會議員薩卡利耶涅(Dovilė Šakalienė)日前提案認定中國在新疆侵害人權的行為構成「種族清洗」(genocide),立陶宛有望加入美國、加拿大和荷蘭的行列。

薩卡利耶涅對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LRT)表示,中國已違反《聯合國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Genocide Convention),而她與同僚在提案後收到中國使館「措辭十分嚴厲且武斷的施壓信」。

許多人盛讚立陶宛有勇氣,不過捷克智庫「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European Values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負責人揚達(Jakub Janda)認為這項行動難升至歐盟層級,因為德國、法國和義大利依然害怕中國的經濟報復。

國際品牌不捨中國,更怕遭西方唾棄

然而,中國的經濟報復並非表面上看來那麼「鐵板一塊」、堅不可摧,裴敏欣以新疆棉為例指出,北京把國際品牌逼出中國市場,反而會對這些品牌的中國供應鏈造成衝擊。

「中國市場固然誘人,但國際品牌也會擔心自己的形象,畢竟西方國家仍是這些品牌最大收益來源」裴敏欣表示,美國和德國才是H&M前兩大市場,中國僅佔其2020年收益5%,反觀中國有621家企業都是H&M的供應商。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