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疫36歲青年因「快樂缺氧」猝死 台大醫:嚴重缺氧卻沒症狀 容易發生在年輕人身上

防疫前線

快樂缺氧造成COVID病患猝死,甚至有可能解釋36歲年輕人猝死的新聞,成了這幾天大家震驚的話題。

快樂缺氧讓我想起十多年前,一位可以蛙泳3000公尺,175公分高的大學游泳健將,因為練潛泳,無聲無息在150公分不到的泳池溺水。 大家好奇的是,為什麼不站起來就好 ? 為什麼不求救 ?

如果你使用「泳池」、「潛泳」、「憋氣」、「溺水」,這幾個關鍵字去google搜尋,你會發現,這不是個案,台灣每一年都發生,特徵都是健壯、泳技好;最不會和溺水聯想的的年輕人,在最安全的淺水泳池,深呼吸後開始潛泳,然後就無聲無息的溺水 ,為什麼?

這樣的鋪陳,好像是盛竹如主播開始講「讓我們繼續看下去....」有一點懸疑,事實上,兩件看似不相干的事件,背後卻有相似的生理機轉。

游泳健將無聲溺水?CO2累積量不足以刺激呼吸中樞

最關鍵的事實是,驅動大腦呼吸中樞最大的驅力是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而不是「低血氧」。

通常潛泳前會深呼吸,在潛泳的過程中,血氧很快的下降,如果是正常人,二氧化碳會快速積蓄,刺激大腦要停下來呼吸,但是健壯的泳將,游的快、游的遠、氧氣消耗多,二氧化碳上升慢,再加上潛泳前深呼吸排空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還沒上升到足以刺激呼吸中樞時,已經嚴重缺氧,這時泳將會無聲無息、安安靜靜、沒有掙扎的溺水,這種情形在醫學稱為Hypoxic blackout。

對照新冠肺炎,也可以以類似機轉解釋。新冠肺炎引可能是所有已知肺炎中血氧下降最快的一種肺炎,因此特別是年輕人,呼吸肌強壯,二氧化碳排空快,有可能血氧下降的速度超過二氧化碳上升的速度,造成死亡交叉,導致和上述潛泳者一樣,無聲無息、沒有掙扎的缺氧猝死。

血氧監測機能避免「快樂缺氧」

快樂缺氧是無法自主覺察的,所以對於新冠肺炎確診無法住院者,居家血氧監測14天是必要的,一但有血氧低於94%或是輕微運動就快速下降5%以上都必須轉送醫院檢查。現在防疫旅館開始,可能要對照顧醫師做相關訓練,也必須備齊大量的手指血氧偵測機,避免下一個不幸的發生。

如果你看到這,那我問一個問題,一般人,或是菁英長跑運動員得到嚴重新冠肺炎,誰容易快樂缺氧?

「快樂缺氧」一詞是在提醒醫師提高警覺

關於「快樂缺氧」,一些臉友反映有醫師幸災樂禍的誤解,特別說明。

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或是寧靜缺氧(Silent hypoxia)的意思是無症狀缺氧,翻譯自英文醫學名詞,並非自創。

這些醫學名詞目的是為了提醒醫師新冠肺炎患者和過去經驗截然不同的表現,很多急診醫師注意到,還在健談沒有不舒服的新冠患者,測量血氧卻驚覺血氧已經低到60-70%,這是必須立即插管急救的範圍,換作其他疾病,患者已經是在掙扎邊緣。因此有了快樂缺氧這個名詞,目的是提醒醫師要特別提高警覺。

溺水難道不會出現不適感?

對於淺水溺斃和一些臉友自身經驗不盡相同,提出質疑,難道溺水都沒有不舒服 ?

在此說明,溺水英文是「Drowning」是大家學習游泳共有的經驗,不是我們描述的情境。

我們說明的情境是一個罕見的情況稱「Blackout」,英文原意是停電、或是更貼切地講是「斷片」。一些自由潛泳或是泳池潛泳經歷此事件倖存者的回憶說明「忽然就失去知覺就像瞬間關電一樣」,泳池溺水有很多情況,我們要說明的是這個情境。

有興趣可以使用「Shallow water (hypoxic) blackout」關鍵詞搜尋醫學文獻深入了解。

本文授權轉載自李建璋臉書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