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在吵為什麼國產疫苗二期沒做完就下單?我們就把時間拉回到去年。
2020 年4月13日,新加坡成立了一個18人的治療與疫苗專家小組(Therapeutics and Vaccines Expert Panel, TxVax Panel),只為了一個目的:幫新加坡在全球找候選疫苗。
新加坡科學家與醫師花8個月找出採購廠牌
由 Dr. Seet 所領導的治療與疫苗專家小組TxVax,比較所有全球候選疫苗在臨床試驗的安全性與藥效證據,在8個月內進行超過100場會議,這個專家小組根據疫苗技術平台、研發人的過去戰功、疫苗開發時程等條件,圈選出35個最有潛力的候選疫苗。
TxVax另一個特別之處在於它的組織架構。這個以科學家與醫師為主的專家小組,是架構在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局之下,該局也參與候選疫苗名單的決策。
最終他們決定三家疫苗廠的採購:Moderna(2020年6月簽訂合約)、Pfizer-BioNTech 及 Sinovac(分別在2020年8月前後簽訂合約)。
這些都是在臨床試驗結果還沒有發表之前做的風險決定。從35個候選疫苗中,新加坡如何決定投資標的呢?這個疫苗專家小組所做的事,完全建築在深究科學證據的實事求是上。
35個候選疫苗,新加坡如何選出這三個品牌?
當許多疫苗研發的數據還不是公開資訊時,新加坡透過幾個方式獲得情報資訊,以幫助疫苗專家小組做出決策。
第一、是透過國際學術人脈。
第二、是透過淡馬錫主權基金與經濟發展局的人脈。
在雙邊的保密協定下,他們直接與各個研發團隊最核心的研發高層,例如醫療長、科技長、或是直接與先前經手臨床動物實驗或臨床試驗的核心研究人員會談,對於每一個疫苗的實驗數據進行深入的研究。從原本的35個候選疫苗,到了去年7月只剩下20個,到了去年9月又只剩下了12到14個。
最後,有EUA的只有兩家。
所以在臨床試驗數據出來之前,就做風險投資,國際不是沒有前例,新加坡做過,美國也做過。
台灣怪招:該搶國際疫苗時不急,不需搶國產疫苗時卻很急
好的,那時間拉到現在的台灣。
以這樣預購的原則,台灣目前對於國產疫苗的下單不是不能接受。
不過去年的情況是,全世界沒有人知道哪家的疫苗會出線成功,例如傳統疫苗老牌大廠例如Sanofi,在去年就失敗得慘兮兮。
但是今年就不同了,我們已經很清楚知道疫苗的安全性、效力的實證資料,國際上也有了標準,在這樣的情況下,要矇著眼在二期結果還沒出現的時候就下單,這是很值得討論的。
再來,國際大廠疫苗,大家都在搶,所以先搶先贏、下好離手,而國產疫苗應該暫時沒有國際買方的強勢需求,要求自己人把產能留給自己人,印度現在就在這麼做。所以好像也不用對國產疫苗的供需著急。
換句話說,台灣的疫苗策略是「該急著搶國際疫苗的時候不急,不需要急著搶國產疫苗的時候卻很急」,坦白說,這個戰略部署有點令人看不懂。
疫苗對台灣國安很重要,但是應該照步驟來
大家都希望台灣能靠自己的科研實力(可能有美國爸爸幫忙),有國產疫苗自製自給的能力,甚至許多看起來有尖銳建議的學者其實內心都是樂觀其成,因為這真的對台灣的國家安全很重要。
還有,如果台灣能用如此的CP值做出有效又安全的疫苗,那真的是世界少見,我們的科研人員實在不簡單。
但是,我們希望的是,這整個研發過程最後是能讓人驕傲地在國際上跟我們的科研同儕做大外宣的,在科學的嚴謹度上是能被用國際標準來公評的。
這一次的疫苗之亂,引起了許多台灣在海外生技製藥界科研人一片嘩然,因為,大家用日常早已習慣的國際標準來看,突然發現科學的真相不只被模糊甚至被扭曲。
南韓、新加坡搶進疫苗代工供應鏈,台灣呢?
這到底會有什麼影響?其實這會對台灣要吸引國際生技製藥人才回流有重大的衝擊。
當外面的人發現台灣都在打假球的時候,真正的專業人士怎麼會相信我們是認真的?如果不按照步驟來,有再多的玉山計畫都沒有用,因為大家看的不只是有無國際競爭力的薪資,更在意的是整體的生態圈是否健全。
此外,這還會對於國際大廠要在台灣做什麼樣的投資有連動的影響。台灣或許就只能停留在疫苗代工的角色,但是我們鄰近的國家,南韓、新加坡,早已就位準備好要搶下國際大廠代工的供應鏈,而台灣卻至今都還文風不動。
這整齣國產疫苗的鬧劇,已經不是台灣人民能不能有及時的疫苗可以建立群體免疫力的考量了,而是攸關於台灣的國家安全還有整體生技製藥業的長遠發展與國際佈局,因為唯有如此,台灣的生技製藥產業,才有可能與國際接軌,我們才有可能擺脫「一日生科終生科科」的緊箍咒。
當然學者們的憂心,也就是在這裡。
作者為黃韻如教授,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教授暨防疫科學研究中心國際合作計畫主持人
本文授權轉載自黃韻如臉書,(以上部分有關新加坡的論述,摘錄自筆者於ETtoday雲論之投書《台灣作為防疫優等生 為何在「疫苗戰」失去主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