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鷺、白頭翁、綠繡眼……這群嬌客相繼造訪景觀建築師吳書原家中的陽台,停在樹梢,啄著鳥類最愛的果實,滿布陽台的綠意活潑了灰白的水泥叢林,而不定期造訪的小生物,也帶來一片充滿生命力的蟲鳴鳥叫,令人在都會中也能享受森林的滋養。
找回生活中的綠意
「人是從自然裡走出來的,那裡是生命的根源,因此人們的DNA 裡總有種回歸自然的嚮往。現在我們住在水泥盒子,使用昂貴家具,這些都是後來才編織出來的奢華幻想。」去年疫情席捲全球,讓吳書原發覺,人類比過去更加速思考地球遭逢巨變後的下一步,並且反思過去奢華浪費的生活,因此有關回歸自然的討論越來越熱烈,而第一步不妨可以從營造生活綠意開始。
吳書原認為,從2010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開始,接續到2018 台中花博,一般大眾對植物物種的認識與想像逐漸被打開。吳書原觀察到,當民眾開始有意識地去認識植物後,花市販售物種的多元性明顯增多,雙方呈現正向互動關係成長。「我習慣每個禮拜到台北花卉村走走,那裡植物種類繁多,且都標有名字跟售價,對入門者來說十分親民、容易選擇。」吳書原只要看到沒見過的植物,就會買回家試著種植,自身參與策展後留下的植物,多數也會帶回照顧,目前自家陽台的植物物種已高達150 種,說是一座小森林也不為過。
認識植物從栽種開始
當初吳書原在設計自家陽台時,只規畫了6 盆植物,結果看起來相當稀疏,這才體會現實環境不像平面圖一般,設計了盆栽就能享受綠蔭,隨著對植物特性的了解加深,慢慢調整後才向模仿山林的狀態拓展。「崇尚自然、不裝模作樣、不追求特別的植物種類,是我理想中的植物氛圍。」吳書原以有蔓延特性的蕨類打底,延伸出大面積的綠,搭配迷迭香、左手香、檸檬馬鞭草等香草植物,能防蚊蟲,還能隨時摘下葉片佐茶或佐酒。
若想達到在綠蔭下休憩的愜意,則可選擇2至3公尺高、低開枝的單幹喬木,才有開展的樹冠,像是台灣原生種田代氏石斑木,每到春天會盛放中心帶點粉紅的雪白小花,花期長達兩個月,且耐強風、抗旱的特性,也適合種植於高樓層的陽台。吳書原提醒,不管是哪種植物,種植方式皆以單盆為原則,如此才能根據日照移動位置,找出植物受光的最佳居所,而且也較方便觀察盆內的土壤根系,以便及時遏止病蟲害。
室內的綠意也從一開始就在吳書原的規畫之內,「當初找房子時很重視前後景觀,希望盡可能融入山跟溪,像我家後面是陽明山,前面是外雙溪,加上室內幾盆綠色植物,有種綠意流動通透的一致感受。」在空間有限的室內,吳書原建議選擇一般常綠灌木,如孔雀木、龜背竹,一株就能長出二、三十枝葉片,形成繁盛蓊鬱的景色。
植物選擇如此廣泛,但吳書原不想以專家身分建議種植特定植物,他引用素有「野草之神」稱號的荷蘭自然園藝大師Piet Oudolf的一席話,「『植物設計沒有絕對的規則及公式,一切都是實驗及探索』,我自己認為所有植物設計的知識都是從把植物種死之後才開始。」如果受某種植物吸引,那就不要害怕去接觸照顧,把握陽光、空氣、水等三大植物生存守則,而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日照。「生死交替本來就是植物的常態,如果種死了那就做研究啊,翻書、查資料,總能找到解答,從錯誤中學習。」
展望花園中的城市
放眼台北,融合植物於生活已成為一門顯學,其中各類選物店、咖啡店的植栽叢林氛圍最為明顯,牆上、角落、窗台都以大量盆栽、蕨類來做點綴,吳書原笑說,現在連房地產廣告詞都改成「住在一片森林裡」了。吳書原指出,台灣的植物物種高達上萬種,原生種與外來種各占半數,相當適合用植物建立城市形象,「其實台灣是冰河時期後,世界上最重要的物種資料庫,因為地形多樣而有繁複的氣候,涵蓋溫帶到熱帶,是培育植物最好的方舟,被《華盛頓公約》列為二級保育物種的筆筒樹,在台灣卻四處可見,且台灣的蕨類高達700 多種,也是世界最多。」
台北有成為世界一級綠色城市的絕佳潛力,吳書原舉了一個有力的例子,「仁愛路的林蔭大道路寬達90 公尺,而法國巴黎著名的香榭麗舍大道也不過70 公尺寬。」因此他期望,或許能透過擴張仁愛路的植栽面積,讓城市景觀的綠地面積更加開闊,打造「花園中的城市」。
在植物造景的選擇上,吳書原認為過去城市景觀的建構,多採用一年生的花卉,雖然開得很奔放,但也很快凋謝,需定期更換,相當耗費地球資源,「反觀野地自然長出的花卉最漂亮,還有鳥、蝴蝶、蜜蜂來採蜜,形成城市裡不斷循環的生態美感。」回到家中的植栽挑選,也是同樣的道理,若希望家中常駐綠意,吳書原建議盡量避免購買花朵正在盛放的植物,開花通常也就意味著植物生命即將到達盡頭,能妝點居家空間的時間相當有限。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吳書原用綠色植栽闢一方淨土,從自家陽台實驗起,打造城市裡的桃花源,也進一步期待透過景觀設計的工作落實台北綠色城市的形象。
本文轉載自《台北畫刊》。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台北畫刊》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