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篩檢、精準疫調、改善通風、接種疫苗是降低警戒等級、解封城的四項重要的公衛措施,其中改善通風是解封四要素中最常被忽略的防疫工作項目。
原因是政府和民眾對於新冠病毒(SARS-CoV-2)經由空氣傳播這一個特質的不了解,雖然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4月30日)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2021年5月7日)分別更新了新冠肺炎的防疫指引,特別強調氣溶膠經空氣傳播SARS-CoV-2的重要性,尤其是密閉或是通風不良的室內環境。
新冠病毒的三種傳播方式
台灣2021年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也一再顯示空氣傳播在新冠肺炎社區傳染,這可從桃園醫院院內感染鏈、華航機師航空器傳播鏈、萬華茶店傳播鏈、彰化麻將傳播鏈、高雄公寓大廈傳播鏈、全國各地的家庭餐廳聚餐傳播鏈、職場工作場所傳播鏈……等等事件看出來,密閉或是通風不良的室內環境在新冠病毒傳播的重要性。
了解新冠病毒(SARS-CoV-2)經由空氣傳播這一個特質是打破新冠肺炎(COVID-19)感染鏈的關鍵,SARS-CoV-2 病毒的粒徑約為 0.1 微米 (µm),但是病毒通常不會自行通過空氣傳播,而是被包在比單一個病毒大的呼吸道飛沫和飛沫核(乾燥的呼吸道飛沫)中在空氣中傳開來,經過說話、唱歌、呼吸和咳嗽時所呼出的飛沫和呼吸道顆粒的粒徑都小於5微米。
SARS-CoV-2 有接觸、飛沫(大於5微米)、空氣傳播(小於5微米的氣膠,aerosol)三種傳播方式,其中氣膠粒徑小在空氣中的懸浮時間更長,因此可以傳播到更遠的地方、製造更長時間的傳播機會。大於100 微米的飛沫會在幾秒鐘內沉降到周圍表面,但是10微米的氣膠可能需要幾分鐘才能沉降,而5微米或粒徑更小的氣膠可以在空氣中懸浮更長時間,可能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才能沉降。
通風改善可降低被感染機率
通風改善對於感染控制的效益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面積4坪、天花板高3公、氣流混合普通的一個空間,如果只有每小時四次的通風換氣率(4 ACH)的話,估計該空間氣膠濃度減少99%的等待時間超過5小時;如果藉由改善中央空調、裝排氣風扇、或裝置室內空氣清淨機來讓通風換氣率增加到每小時十二次(12 ACH)的話,估計該空間內氣膠濃度減少99% 的等待時間可以減少到僅1小時。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考慮採取以下措施改善建築物內通風的方式:
(1)盡可能將HVAC運行時室外空氣的百分比提高到100%。
增加使用空間中的總氣流供應。
(2)關掉需求控制通風量(DCV)的控制裝置,因為該控裝置會根據室內溫度或使用率來減少空氣供應量。
(3)在環境條件和建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考慮使用自然通風,如果可能且安全的話打開窗戶以增加室外空氣對室內空氣的稀釋程度。
(4)改善中央空調的過濾設備:
在不明顯減少原空調設計供氣流量的情況下盡可能提高空氣過濾效率。
(5)檢查過濾設備外殼和機架以確保適當的空氣過濾設備裝配的完整性和密合度,減少過濾器因密合不佳所產生氣流旁通的氣體洩漏現象。
(6)考慮在進入或離開室內前後均以最大的外部氣流運行HVAC系統2小時。
(7)通過重新評估送風和排氣擴散器和/或風門的位置,並調整區域送風和排氣流速來建立區域間可測量的壓差,從而讓室內產生潔淨與相對不潔淨的空氣流動,讓人員在“乾淨”的通風區域工作活動。
(8)考慮使用可攜帶式高效率微粒空氣清淨機(HEPA)來增強室內的空氣清潔效果, 尤其是在人際互動交多的高風險區域。
(9)確保廁所的排風扇運轉正常並滿負荷運轉。
(10)考慮在天花板裝置紫外線殺菌燈(UVGI)。
(11)在交通工具中打開窗戶。
CDC也建議考慮採取將室內二氧化碳(CO2)濃度低於百萬分之八百(800 ppm)定為良好通風的一個潛在目標基準。室內空間如果監測濃度高於此基準,就要重新評估加裝通風風扇增加室外空氣進到室內流量的可能性。
如果這樣子的改變還是無法讓室內CO2濃度低於800 ppm的話,就需要考慮使用攜帶式 HEPA 空氣清淨機來淨化空氣、降低氣膠濃度。
監測二氧化碳,若濃度高於880ppm代表室內通風有潛在問題
一旦建立了以CO2做為通風效率的基準,就要進行定期或持續的CO2監測,只要在通風氣流不變(室外空氣或總空氣)並且使用人數不增加的情況下,監測到二氧化碳濃度高於880ppm,就表示該室內空間的通風存在一個應該調查的潛在問題。
我們可以根據這一個通風改善的基本原則同時考量國內疫情狀況,參酌住家、托兒所、學校、餐廳、辦公室、休閒娛樂場所的容留人數和空間大小,將室內通風改善到一個空氣傳播風險最小的程度。
讓解封後的各個生活起居的室內空間不至於因為人流重新匯集再次爆發群聚感染。至於醫療院所和長照基機構的通風,因為的感控要求更高、通風改善程度也要更大才能提升運轉的安全性。
沒有通風改善、不能輕易解封!
本文為詹長權教授臉書文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