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族」與「噶瑪蘭族」織品藝師入列國寶級保存者 行傳藝再進之路

職人

喜愛傳統藝術的你,知道全台列定的國寶級保存者共有多少位嗎?

自98年起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傳統表演藝術及重要傳統工藝並認定保存者,本月份新增2位保存者(俗稱人間國寶),為賽德克族與噶瑪蘭族首次登錄之重要傳統工藝,顯現臺灣各族群所擁有的技藝特色及文化表現形式。

截至110年5月,國家級重要傳統表演藝術有19項28位保存者,重要傳統工藝則達20項27位保存者。 

文化部日前公告,登錄「賽德克族Gaya tminun傳統織布」與「噶瑪蘭族ni tenunan tu benina香蕉絲織布」2項原住民族重要傳統工藝,並認定噶瑪蘭族ni tenunan tu benina香蕉絲織布保存者嚴玉英、賽德克族Gaya tminun傳統織布保存者張鳳英。

噶瑪蘭香蕉絲編織工藝。(圖片來源/花蓮縣文化局)

重要傳統工藝「噶瑪蘭族ni tenunan tu benina香蕉絲織布」是目前噶瑪蘭族的代表性工藝,傳統上,割莖採纖與織蕉布均需要進行Sbau儀式,以祈求祖靈保佑織布順利,在處理香蕉纖維時,有時也會吟唱「織香蕉布之歌」,內容為描述工作過程與祈求祖靈保佑。

香蕉絲織布主要以平織技法為主,無織紋與圖案,較少使用其他植物染色,作品呈現食用北蕉的材質美與自然色澤,噶瑪蘭族香蕉絲織布工藝是族群振興運動的重要文化特色,對於凝聚社群與族群認同感有重要意義與代表性。

藝師嚴玉英為噶瑪蘭香蕉絲織布工藝復振的第二代工藝師,完整參與香蕉絲織布工藝復振的歷程,熟知並能引介工具和技術的族語名稱,在砍割香蕉樹、取香蕉瓣膜、刮香蕉絲、織布等程序之前,能以酒行paspaw(敬獻禮)儀式,以祈求祖靈庇佑,讓工作順利完成,呈現其對於工藝實踐的整體掌握,以及反映所處生態環境與織布儀式交互運用的意涵,使瀕臨失傳的傳統織布文化知識保留一線生機,從記憶中一步步將香蕉絲編織的知識與技術,再現於當代生活。

賽德克傳統織布工藝

重要傳統工藝「賽德克族Gaya tminun傳統織布」則代表族人織布文化的總成,織品為賽德克族千百年婦女們共同的文化結晶,體現織布歷史脈絡、技藝持續累積與發展的軌跡,也蘊含千百年來賽德克族婦女的智慧。puniri「經挑技法」為賽德克族特有的技法,從織品的菱形紋(大小)、豆紋等紋路,即可知為該族織布特徵,而其表現的技藝、色彩、紋飾,也反映族群的藝術表現。

賽德克族Gaya_tminun傳統織布保存者-張鳳英

藝師張鳳英傳承自祖母與母親的賽德克族織布技藝故事,作品有族群的文化脈絡,也有賽德克族織藝最上乘的禮服織作技術puniri(經挑)技法,蘊含女性對織布的堅持與部落記憶。其獲族人公認為技藝最精湛、技法最高明的織女,多年來致力於織布的傳承,讓傳統puniri的文化知識和技藝廣為流傳在賽德克部落及其他地區。

賽德克傳統織布工藝經挑技法只能使用水平式背帶腰織機(地機),織作時必須全程坐在地板上,十分辛苦。圖為張鳳英師生在教學成果展中以地機織作。
張鳳英(右)指導學員整經,她說整經時心要非常平靜,不能胡思亂想,否則容易出錯。

文化部也分享,保存與傳承臺灣重要無形文化資產是文化部重要使命,本次新增列的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也將續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92條規定,啟動師徒制傳習計畫及各項保存紀錄及教育推廣工作,讓臺灣的傳統文化持續流傳,更藉以彰顯臺灣文化特色與主體性。

本文轉載自《日日好日》,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