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傷再重也尊重選手意願...奧運「護國神醫」林瀛洲:決定了就義無反顧幫他上場

東京奧運

每週四,位於高雄左營的「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裡,除了聽到即將登上東京奧運殿堂的台灣國手們,用盡全力揮拍、舉重、摔跤、翻滾...聲嘶力竭的練習聲外,場邊還有一位身高183公分、看起來像教練的醫師,在一旁處理因運動受傷的選手們。

「林醫師,我膝蓋受傷了。」

「這樣有沒有好一點?」

「普通。」

「那這樣呢?要不要再活動看看?」

「有,好很多了。」

他是林瀛洲,現任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副主席復健科醫師、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曾任3屆中華奧運代表團隊醫師,也是這次東京奧運醫療團召集人,2001年北京世大運是他的隨隊醫師初體驗。

「我跟盧彥勳其實是一起出道的(笑),那一年也是他第一次當國手,我們打了5屆奧運,看他一路走來,然後選擇在這次東京奧運退休,感觸滿多的。」林瀛洲在接受《信傳媒》專訪時感性說道。

「世界球后」戴資穎在這次東奧奪得台灣奧運史上羽球女單第一面銀牌,賽後她在臉書PO出腳傷照,滿是傷痕的膝蓋又磨到地板,小戴奮戰到底的態度也讓全台觀眾感動不已。她曾在受訪時表示,受到運動傷害第一時間就會去找林瀛洲「進廠維修」。

除了盧彥勳、戴資穎,舉重女神郭婞淳、空手道「小清新」文姿云、「鞍馬王子」李智凱、羽球王子維等選手都是林瀛洲照顧的選手,且不難從他們的合照中,看出彼此多年累積的默契與信任。

延期一年的東京奧運終於在7月23日正式揭開序幕,台灣東奧代表團選手共68名選手取得參賽資格,且這次選手在許多項目都創下史上最佳、甚至是首面獎牌記錄。

雖然東京奧運已在8月8日拉下帷幕,但我們仍好奇,究竟帶領中華隊在這次奧運奪得12面獎牌,背後這位「護國神醫」是誰? 他是如何取得這些選手的信任?在奧運比賽期間,如何評估選手的傷勢能否繼續比賽?又是如何照顧這些運動員?

上屆里約奧運奪3獎牌,今年東奧12面!關鍵原因是...

「這次帶團參加東京奧運,我想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空場吧!沒有觀眾,全世界的人只有我們最幸運是在現場看他們比賽。」專訪這天,林瀛洲才剛從東京飛回台灣,正在檢疫旅館隔離,但隔著螢幕,仍難掩林瀛洲內心的激昂和熱情。

林瀛洲分享,其實在這次東奧前,新冠疫情不斷爆發,也不確定是否能辦成,「很多人問我到底會不會去?我說到目前為止沒說不辦,我自己很期待這次比賽,因為我們這批選手準備這麼久,如果因為疫情關係沒有辦成,對他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林瀛洲說,對運動員來講,年齡是一個殘酷且現實的條件,「這些選手最巔峰的時候大概就是這1、2年,萬一這個比賽沒辦法辦成,再拖3年到巴黎奧運,很多選手也許巔峰過了,要一直維持在顛峰狀態是很困難的,需要花很多心血維持,小戴也說下次可能是她最後一次比賽,所以我最高興的是這次奧運成功舉辦。」

上一屆2016年里約奧運,當時中華隊拿下1金2銅共3面獎牌,不過差了一屆,這次東奧獲得12面獎牌,成績可說是大躍進。

「大家可能會好奇這次成績為什麼這麼好?其實這不是突然的,我認為是水到渠成,照顧上越來越精緻、細膩,選手需要費心的事情越來越少,他們就可以越專注在訓練跟比賽上面,把平常訓練的實力發揮出來。」林瀛洲強調,要在這麼高等級、世界級的頂尖運動員之間互相競爭,「專注力」非常重要,「我覺得現在會失常的運動員越來越少,當照顧越精細、選手煩惱的事情越少,他在比賽瞬間的專注力就可以提升到最高。」

北京、深圳世大運280位選手,隨隊醫師僅他一人

參與過國內外大大小小場不同賽事,這次在照顧上提升了哪些關鍵環節?

林瀛洲回想2001年初次帶隊參加北京世大運,他認為光是在醫療跟照顧的人力上就有很大的落差。「北京世大運時選手比這次奧運還多,大概有80多快90人,只有我一個隨隊醫師照顧他們。即便是到2011年的深圳世大運,那時候選手(不包括教練)約280位,還是只有我一位隨隊醫師,防護員跟物理治療師加一加大概也就11、12人。」

不像世大運或亞運,要比賽多少項目或人數可以自行決定,奧運在選手與隊職員(包括教練、防護員、醫師、行政人員)的人數有固定比例,且選手必須參加過部分資格賽、取得一定排名,才能拿到奧運的入場券。「這次東奧我們有68位選手,4位隨隊醫師、19位物理治療師及防護員,就可以知道比例有多懸殊。」

林瀛洲也提到,現在運動員跟以前照護上很大不同之處在於,以前奧運或亞運,防護醫師是到現場才照顧,「現在從亞運完到奧運這段期間,會制訂一個『黃金計畫』,讓照顧有延續性,平常貼身照顧選手的防護員、運動醫師,幾乎都從亞運結束一路照顧到奧運,不會說到奧運現場對這些選手也不熟悉,才開始照顧。」

他也感謝這次組團長官的用心,讓每位選手的教練、防護員及物理治療師,盡量跟著一起來,「這個其實有很高的難度,因為奧運有總量管制,要如何把人力適當安排,讓所有選手得到最好的照顧,其實是一個很艱難的工程。」

林瀛洲認為,從2017年台北世大運開始,台灣選手的自信、民眾的關注度到運動照護上有了很大的轉變。(圖片來源/林瀛洲醫師提供) 

傷再重也尊重選手意願...「決定了就義無反顧幫他上場」

問到這次東奧是否有遇到最難治的案例?又是否遇過比賽過程發現選手傷勢不適合繼續比賽,但選手又很堅持比的狀況?如何跟選手溝通協調?

林瀛洲表示這次很幸運,運動員大多沒遇到太嚴重的問題,都屬正常範圍內的撞擊或皮膚擦傷,「像小戴和智凱,大家可能會很緊張,但我們大概看一看沒有什麼大礙,做一些簡單的處理就可以繼續比了。」

讓林瀛洲印象較深刻的,是2008年北京奧運「不倒女王」跆拳道女戰神蘇麗文,「應該是永生難忘,那個精神真的是非常感人!其實在第一場比賽她的膝蓋就受傷了,但她的眼神就是很堅定地告訴我:『她要比』。我照顧她很久了,我們大概都不鼓勵放棄,因為知道她在想什麼,所以也沒有太多討論,就是全力幫助她回到場上比賽。」

當時蘇麗文走路已一跛一跛,但仍強忍傷痛上場,幾次倒地卻又爬起來再戰,「後來她上節目有分享,我幫她處理後,要試試看能不能再做一些積極的動作,我就拿靶讓她踢我,她的力道非常大,一踢我就跌倒了(笑),就覺得她應該OK。」

雖然現在講起來有些趣味,但過程卻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淚水。「說真的,奧運4年才一次,選手好不容易拿到參賽資格,在這種情況下能否出賽我們會跟選手討論,評估他的傷勢後,告訴他傷勢的嚴重性和後果,再討論要不要繼續比賽。」

林瀛洲表示,除非這個傷勢會危及到生命,不然基本上都會尊重選手的決定,「因為他可能這輩子沒機會再參加奧運了,我們也必須了解這些選手的夢想就是站上奧運舞台,他從小到大每天做的訓練,就是為了這一刻,這件事我們不能一廂情願幫他們做決定,他一旦決定了,我們就義無反顧幫助他,讓他在場上好好發揮。」

2008年北京奧運「不倒女王」跆拳道女戰神蘇麗文的精神,讓林瀛洲形容是「永生難忘」。(圖片來源/林瀛洲醫師提供)  
2011年深圳世大運,選手不包括教練約280位,只有他一位隨隊醫師,跟今年東京奧運比例相差懸殊。(圖片來源/林瀛洲醫師提供) 

私下也會一起運動!盧彥勳、戴資穎、郭婞淳都指定要他

林瀛洲也分享,不論是在照顧選手,或是門診遇到一般患者的肌肉拉傷,會用中醫針灸的針做經膜鬆緊「乾針治療」,「在肌肉上找到受傷的位置(稱作激痛點),用針快速來回進出那個肌肉位置,誘發肌肉發生抽蓄跳動,跳動完後本來肌肉受傷緊繃的狀態就會瞬間放鬆,有時候會形容像變魔術一樣戲劇性的不見,它對一些肌肉的拉傷、緊繃、疲勞效果很好。」

除了本身醫學專業知識,熱愛運動的林瀛洲,念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時,是學校籃球隊成員,一度有國手夢,後來還取得師大體育系博士學位,在運動科學、營養學、心理學上都有涉略。問到如何讓這些頂尖運動員產生信任?

林瀛洲分享,「我照顧最久的選手就是盧彥勳,其實照顧他們第一件事就是必須理解他們,我覺得我們跟選手的關係常常已經不是醫生跟病人,是一起前進的夥伴,甚至是朋友,私下也會約一起去運動。」

從跟選手的合照,可以感受到林瀛洲與他們的好交情,甚至像父子般親近,「跟選手之間取得互信,最主要是因為我們是由衷地想幫助、關心他們,希望他們成績進步、獲獎,這個心意如果很真誠,他們都會感受得到。」

不過林瀛洲也強調,除了情感間的信任、醫學知識外,「針對運動醫學這塊也要想辦法充實精進,對於選手訓練方式、比賽制度、甚至是賽程,都要想辦法去了解。」他舉例,像是有些賽程可能一天就比完了,有些可能中間有休息、什麼時候可以做一些疲勞恢復或是營養補充,都是可以幫助選手有好表現的關鍵。

林瀛洲認為另一個更貼近了解照顧這些運動員的方法,很重要的是不管運動醫師、防護員,自己也試著去做不同專項的運動,「像照顧羽毛球選手,自己如果去學打羽毛球,就可以更清楚為什麼打羽毛球會受傷?我覺得體驗不同的運動其實滿重要的。」

「世界球后」戴資穎在這次東奧奪得台灣奧運史上羽球女單第一面銀牌,她曾表示,受到運動傷害第一時間就會去找林瀛洲進廠維修。(圖片來源/林瀛洲醫師提供) 
林瀛洲形容和選手的關係是一起前進的夥伴,私下大家也會相約一起去運動。(圖左/戴資穎臉書,圖右/舉重女神郭婞淳,長庚醫院提供) 
林瀛洲跟「網球一哥」盧彥勳中華隊初體驗,同樣是在2001年北京世大運,一起打了5屆奧運,交情深厚。(圖片來源/林瀛洲醫師提供) 

扎根運動醫學20年》「把一件簡單的事重複做到完美」

問到從踏入運動醫學到現在,照顧過多少位選選手?

林瀛洲笑說,「不知道耶從來沒算過,但台灣有當過國手的,理論上我都照顧過,因為其實每年都有比賽,有些不是國手的運動員,像是學校校隊等等我也照顧過。」

因為喜歡運動,也讓林瀛洲在運動醫學上扎根20年始終保持熱情,他分享,「我覺得維持這個熱情的原動力,也是因為這些孩子給我的回饋,他們很貼心,偶爾去哪比完賽就送你一個小禮物、小點心、要跟你合照等等,你會知道他們是由衷地感謝你,我沒辦法形容那種貼心,就也覺得沒白疼那些小孩。」

台北市立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同時也是林瀛洲博士班口試委員的郭家驊,在接受《信傳媒》訪問時表示,「林醫師非常謙虛低調,對運動有興趣,自己個子高、籃球也打得很不錯。他對運動員的投入主要是興趣,這些額外的工作對他個人收入沒幫助,也持續快20年,長庚醫院也很大方讓他來北市大天母校區看運動員門診。台灣今天有這麼多的奧運獎牌,林醫師與長庚醫院的支持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雖然照顧他們,但其實從這些運動員身上學到更多,尤其是一個人的健康其實要靠自己去控制維持,這群奧運選手都對自己要求很高、很自律,設定目標後盡全力完成。」就跟這些運動員一樣,林瀛洲把一件簡單的事重複做、做到完美,成為今日發揚台灣運動醫學的重要推手。

林瀛洲接受《信傳媒》視訊專訪,分享扎根運動醫師20年來的心路歷程。(攝影/陳稚華) 

一面金牌的背後,靠的除了是運動員多年日以繼夜的苦練,還有照顧這些選手的堅強後盾支撐。「奧運醫師的責任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平安帶大家去,讓大家健康的回來,這就是我這次出發奧運前對自己的期許,所幸這次大家都很平安健康,圓滿達成任務,這樣我就很安慰了。」

雖然東京奧運閉幕了,但運動員和奧運金牌背後「護國神醫」的精神,卻會留在全台每個人的心中,並且期待3年後的巴黎奧運,再次讓世界看見台灣!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