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反日情緒高漲 東芝大連9月底關廠約700人失業

中國議題

中共小粉紅近期在網路謾罵,罵倒大連「小京都」商業區後,營運30年的東芝大連廠也即將關閉。

日經新聞、南華早報等媒體報導,配合業務重組方案,日本科技集團東芝將於9月底關閉中國東北城市大連的一家中國工廠,這是2013年底東芝關閉大連電視機工廠後又一次重大撤退。

東芝大連廠解散清算

東芝公司發表一份聲明表示:「由於東芝集團業務結構改變,例如出售電視和醫療設備業務,在生產終止和轉移後這些天,繼續運營生產基地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東芝集團決定解散和清算東芝大連有限公司,停止目前電機和無線發射器的生產,未來沒有開始新生產的計劃。」

大連廠目前約有650名員工,在2010年高峰期僱用約2,400名員工,生產工業電機和無線發射器(broadcast transmitter),但是由於產量急劇下降,以及中國反日情緒和工資成本同樣高漲,這座工廠如坐針氈。

東芝大連廠於1991年9月開業至今已30年,是東芝在中國的第一個生產中心。本周稍早即有大連東芝廠工作近20年的員工在微博透露,大連東芝8月31日召開千人裁員大會,宣布9月30日關閉工廠。

1991年,薄熙來擔任大連副市長,1993年升任市長,打造大連為日本製造商的中心,2013年薄熙來因貪汙腐敗被判無期徒刑。

東芝斥資59億美元在越南購地、聘僱8萬多人

東芝是大連的領軍企業,當地負責人經常擔任日本工商會主席。東芝大連表示,最快將於10月啟動清算程序。產能轉移至越南和日本。 

早在2019年,東芝就斥資59億美元在越南購買土地,興建廠房,並在越南聘僱工人8萬多人。

以前,東芝大連有限公司作為家電領域的佼佼者,沒想到在成立30周年的時候,在全體員工大會沒有受到熱烈歡迎,而是宣布公司解散。目前,關於遣散員工的具體方案還在商討中。

由於這幾年大連廠效率低,工人一個月的工資停留在3000多元人民幣(1.5萬元台幣)。面對關廠,很多工人感到無奈。30年來,很多員工戀愛、結婚、生子,然而,市場是無情的。如果公司跟不上時代,任何品牌都沒有前瞻性的佈局,那麼下一個被市場淘汰的可能就是公司。

許多員工向工作十多年的東芝告別

《南華早報》報導,中國社交媒體上大連廠員工貼出不少評論、照片和影片,許多員工向工作十多年的公司告別。

「曾經是大連開發區明珠的東芝正在撤離,很多人曾在這裡工作和生活。進公司上班後,我們結婚、生了孩子。看到關廠決定真是太心煩了,希望我們所有東芝人未來都能過上更好的日子。」一名員工在中文版抖音上說。

另一個東芝人說,「我已經與公司同甘共苦18年,這是我的青春,也是我的第二個家,最後卻傷心地離開。」

東芝表示,在政府的指導下向員工支付足夠的經濟補償,並指出正在中國開展廣泛的業務,並將繼續致力於在中國的業務進一步增長,但沒有說明細節。

江蘇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劉志彪表示,正當東芝大連即將退出大連,美國和日本等許多國家也在尋求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這些國家將這一過程稱為「供應鏈多元化」。

此外,東芝等公司的電子產品現在面臨來自中國品牌的激烈競爭,這損害外國品牌的需求。

工資高漲、中國品牌競爭激烈

同時,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快速發展,外商投資的環境保護、勞動力和土地使用成本也在增加,因此,外國公司需要尋找新的利潤來源,這些產品的技術含量不高,因此它們必須對成本非常敏感。」劉志彪分析。

一位與日本製造商密切合作的大連商人表示,自去年以來,一些外商逐漸遷往東南亞,主要原因是招聘工人變得越來越難,尤其是勞動成本不斷飆升。

撤離的另一個原因是日本家電品牌在中國的市占迅速下跌,但在過去20年裡,日本的投資為大連經濟做出了很大貢獻。

隨著中國家電品牌的崛起,日本家電的產品和品牌優勢正在下降。近年來,除東芝外,日立、先鋒、松下、夏普、三洋等日本家電品牌紛紛被收購,或退出市場,或將產品製造外包,總之,日本家電不再是眾人矚目的焦點。

去年,日本政府啟動「促進日本投資、加強供應鏈多元化」方案,並在去年政府預算編列2200億日圓(20 億美元)相關補助經費。

已有1670家日商撤離中國

根據該方案,搬離中國等地的日本企業可以獲得日本政府搬遷補貼,幫助他們遷往東南亞或在日本國內興建工廠,目的是為日本生產更重要的產品和材料。

2020年6月,首批87家日商撤離中國,其中30家將把生產線轉到東南亞,57家將遷回日本。到2020年7月,已經有1670家日商撤離中國,還有更多在中國的日商排隊等待日方批准搬遷補貼。

另外,網傳東芝在中國的24個城市的33家工廠和研發機構都將於12月底關閉。其中,研發機構和精密部件生產將返回日本本土,電器業務將全部轉往越南。

但日經新聞報導稱,東芝在大連和中國其他城市設有工廠,生產鐵路部件和電梯,這些廠房將繼續運營。

「我認為外資撤出的影響更多是心理上的,因為這肯定會對中國想吸引更多外資的努力產生負面影響,對地方政府來說也不是好事,但是,真正的影響不會那麼大,因為中國本土品牌取代它們並不難。」南京大學的劉志彪說。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