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自2019年全球爆發,至今已有超過2億人感染、450萬人死亡,而台灣也累計1.6萬多人確診、累計841例死亡。
新冠肺炎確診病患後,有些個案會發展為重症,需要使用呼吸器或住進加護病房,台大復健部主任陳文翔表示,去年2月時以為疫情可能7月會結束,「就像之前SARS一樣,沒想到新冠疫情就這樣延續一年半,且造成全世界的傳播,看不到盡頭,不知道未來是否要繼續跟我們常相左右。」
陳文翔指出,新冠肺炎不只影響到呼吸系統,實際上也會造成呼吸衰竭,「所以很多病人雖然病毒清除後,還是留下很多呼吸上面的副作用,此外,因為長期臥床跟長期重症住在加護病房,也造成體力的喪失、心肺功能的減弱,以及日常的活動變成很大的限制,這時復健就變成很重要的角色。」
台大醫院在今(22)日上午舉辦「陪您走過生命幽谷 台大醫院新冠肺炎重症個案的整合復健照護成效視訊線上記者會」,邀請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來分享台大醫院自去年1月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病患後,重症患者復健照護成效。
陳文翔指出,除了一位有多重管路個案住院時間較長外,其他病人經過2-4週密集復健後都有顯著進步,且全部順利移除管路,「肌肉力量、行走能力與日常生活自理都看到良好成效,代表日常生活獨立能力的巴氏量表分數進步皆超過30分。」而一位85歲的老先生,成功達成爬樓梯的目標、順利返家;另一位89歲的老先生,從完全臥床、譫妄混亂,回復到拔除鼻胃管,可以溝通,並在陪同下使用單拐在室內行走,讓家人放心照顧。
新冠患者共同後遺症:肌無力、易喘、血氧偏低、行走困難
台大復健科副教授梁蕙雯指出,在過去3個月期間,共有5位新冠肺炎重症個案住進台大復健部病房,平均年齡為73歲,最年長的一位為89歲,且都伴隨長期慢性病,包括糖尿病、免疫系統或肺部疾病等問題。
「他們住進復健病房時,距離發病時間平均為2個月左右,每位都曾插管或使用高流量氧氣輔助呼吸,有2位病人住進復健部病房時還需要依賴鼻胃管進食、1位使用留置尿管。」梁蕙雯表示,新冠患者面對的多重共同問題,主要是肌無力、易喘、血氧偏低、行走困難、日常生活自理困難,「還有2個案出現情緒低落或嚴重認知障礙,讓復健的挑戰度更高。」
梁蕙雯也分享,國外過去一年半累積不少經驗,可以看到復健對於這些個案產生的效果。她指出,從國外的研究發現,病人肺活量的增加即便不是非常大,「但是在透過一個短期(通常約2-4週的復健)之後,病人體能活動變好,在6分鐘行走測試中,看病人6分鐘能走多少距離,也從復健錢的30多分進步到50分(滿分為100分);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是生活自理能力變好了,從50幾分進步到80分,這個進步其實是很明顯的。」
她也提到,本院重症患者住院經復健後,鼻胃管與留置尿管皆順利拔除,且所有病人皆恢復可以行走,僅2位需要輕度扶持、2位需要使用輔具,巴氏量表進步平均45分。
靠語言、物理、職能治療增患者呼吸效率
在解隔後專責病房物理治療的部分,台大物理治療師魯荃表示,當病患拔管成功且生命徵象穩定,物理治療師可以針對病患的呼吸與活動功能,並考量病患返家生活所需的能力,給予呼吸與活動功能的訓練。
魯荃指出,物理治療計畫中主要分為「呼吸運動」及「肺部清潔指導」兩部分,「呼吸運動」主要是藉由呼吸控制、腹式呼吸、胸廓活動運動,增加患者的呼吸效率;而「肺部清潔指導」則是藉由哈痰技巧、咳嗽訓練、姿位引流與拍痰,以減少痰液堆積。
在監測心跳血氧血壓的部分,魯荃表示評估項目包括站姿平衡測試、原地踏步40下、1分鐘坐到站,而治療計畫的內容則是不同姿位之運動訓練、平衡訓練,以及提供適當行走輔具,目標是恢復自主活動與行走能力。不過她也提醒,要注意的是保持血氧濃度>88%、心跳不大於年齡預測值的80%。最後藉由客製化課表(有文字和圖像版本)給患者更詳實紀錄訓練過程,也達到鼓勵的效果。
在新冠患者的語言溝通、說話嗓音、吞嚥問題復健中,語言治療師林育伃分享,新冠肺炎對患者的影響包括吞嚥進食、說話嗓音、語言溝通、聲帶損傷等,會有語言各層面能力損傷以及認知溝通能力損傷。不過林育伃提到,透過食物質地及進食速度調整、嗓音訓練及說話策略運用等方式,也會讓患者漸漸有所改善。
提供給病患圖像版客製化課表。(圖片來源/台大醫院提供)
「客製化復健計畫」早日恢復自理能力
職能治療師江熠嫻也分享,新冠病人常會伴隨各種功能上的問題,「我們在面對這些問題時,通常想的是這些功能的受損,如何影響個案們的職能活動參與。」
江熠嫻舉例,像是心肺功能及肌力的下降,可能會導致做事情容易喘、累,沒辦法自己起床或是坐馬桶時站不起來,「而認知功能的受損,像是注意力變得比較不集中,或是記憶力變差等,對於學習新的策略來適應生活,也會有比較大的挑戰。且因為長時間隔離所產生的社交孤立,也可能讓個案感到焦慮或是憂鬱,這些發生在個人生理或心理上的問題,都可能造成個案參與日常活動的動機下降,頻率減少。」
至於環境上的障礙,江熠嫻表示像較軟的床墊,或是來自照顧者過多的保護,也都可能造成個案依賴其他人的協助與照顧,而不願意自己主動參與日常生活。
在介入新冠病人時,江熠嫻也分享,「通常會先評估個案目前的生活功能,了解個案比較在意的項目,確認當下的主要問題,接著便依照個案的需求擬定治療目標跟計劃。會藉由調整活動難度,提拱對個案而言難度適中的活動進行訓練,像是當他們可以稍微站著的時候,便會開始訓練站著刷牙洗臉,減少坐著的時間,但同時也會教導他們代償方式、省能原則,像是覺得站著洗澡太累或是有安全疑慮的時候,便會教他們如何在坐姿下完成這件事。」
住院過程中,復健團隊成員專注投入,提供病人客製化的治療策略,提升病人自理日常生活的能力,也協助讓新冠患者走過這段艱辛的生命歷程,重拾健康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