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前蔡英文總統發表國慶演說,各方反應陸續出來。我仔細讀了這篇演講內容,有八點觀察和感想:
直稱對岸「中國」,民意聲望可望回升
第一、關於「四個堅持」,堅持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併吞、堅持中華民國台灣的前途必須遵循全體台灣人民的意志。基本上順應台灣主流民意。
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10/10當晚即重砲出擊,將其定性為「鼓吹台獨、煽動對立」,並指「台灣的前途由全體中國人民共同決定」,可以說是中了蔡英文「掘坑待虎」之計,可能對蔡總統聲望重回五成大關做出重要貢獻。
第二、兩岸關係方面,除延續「善意不變、承諾不變,維持現狀就是我們的主張」等一貫的說法外,這次國慶演說的調性聽起來比平常激昂一點,尤其公開稱對岸「中國」,那是前所未有的,大概是吃了熊心豹子膽,是一大亮點。
此外,演說中提到「...確保沒有人能逼迫我們走向中國設定的路徑」,也是新的兩岸語言,在爭取台灣民意支持上也肯定有加分效果。
國家政策模糊,12月公投恐受挑戰
第三、關於「接下來還要做什麼?」這個大問題,她提出四項:一、政府體制和組織、地方制度、國土規劃和區域發展;二、憲政體制的改革;三、轉型正義工程;四、能源政策。
尷尬的是,做為國家最高領導人,她沒有提出任何明確的方向與目標,尤其是前三項,就像她在過去所有重大改革一樣,且戰且走,邊走邊想,中無定主。
事實上,這不僅僅是蔡英文總統個人的問題,這也是今日民進黨最大的問題,無法清楚指引國家未來發展的方向與目標。至於第四項能源政策,她或許在憂慮年底公投「重啟核四」若通過所帶來的衝擊。
1949以來,經歷72年的「中華民國台灣」新史觀
第四、她提出一個名為「中華民國台灣」的新歷史觀,用了600字左右,這無疑是一個新而大膽的嘗試。
她說:「從1949年中華民國立足台灣以來,已經經歷72年,...從貧窮到富裕,從威權到民主,從一元到多元,成就了今天中華民國台灣的嶄新面貌。」這個「中華民國台灣」的新歷史觀能站得住腳嗎?會被台灣人普遍接受嗎?我看是很困難。有趣的是,蔡英文是非常小心謹慎的人,到底哪裡來的信心和使命感讓她去做這件事呢?
感謝疫苗捐贈鴻海擺第一
第五、關於台灣民間企業與宗教團體主動出面成功協助政府購買BNT/輝瑞疫苗,蔡英文說「我要特別感謝鴻海/永齡基金會、台積電、慈濟等民間組織,跟政府攜手合作。」敏銳的人會立刻察覺蔡總統的口風變了。
以前談起這件事,總統府和政府相關官員都口徑一致地說「感謝台積電、鴻海/永齡基金會、慈濟...」,台積電永遠都放在第一位,這當然是蔡政府蓄意地說法,但絕大多數台灣人都知道鴻海集團郭台銘是第一個跳出來要幫政府買疫苗的。這次蔡總統改變說法,我覺得是一件好事,回歸人性,還郭台銘一個公道。
「亞細亞孤兒」比喻失當
第六、談到國際形象,蔡總統說「台灣的國際形象,不再是亞細亞的孤兒;現在的我們,已經是能夠勇敢面對挑戰的「堅韌之島」。』講起來好像很慷慨激昂,很了不得,但仔細想一下會覺得不對勁。
因為「亞細亞的孤兒」一詞源自於台灣非常知名作家吳濁流戰後出版的小說,書中主角是一位台灣知識份子,面臨當時「既不被當作日本人,也不被接納為中國人」的認同危機,如同失去父母、家庭破碎的孤兒,所受的痛苦遭遇和心情。
蔡英文把台灣比喻成「亞細亞孤兒」,其實是錯誤的,亞細亞的孤兒形容的是「台灣人」的認同處境,不是「台灣」的處境,這一點必須弄清楚。建議蔡總統趕快去買一本「亞細亞的孤兒」好好拜讀,才不會鬧笑話。
演說竟未提新疆、西藏,「分歧」真有辦法「共識化」?
第七、關於中國的壓迫,蔡英文提到了中國對台灣、香港、印太區域的一些不當做為,但卻隻字未提中國在新疆和西藏令人髮指的暴行,不能不說是一個嚴重的疏忽、缺漏和遺憾。
第八、也是最後,關於這次國慶演說主題「共識化分歧,團結守台灣」,其實也是有語病的。因為「共識」(consensus)與「分歧」(cleavage)代表兩種不同的社會現象;共識不能化解分歧,只有真誠、睿智或暴力能化解分歧,但我們不應鼓吹暴力;社會共識,得來不易,是化解分歧的結果,不是原因。最高當局如果對這些事情都分不清楚,是值得憂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