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個外務說原本一個月的業績有100萬-150萬,現在剩15萬元!我覺得健保制度真的有問題,藥費支出減少,為何總額還是超過?」台灣藥品行銷管理協會發言人、藥師沈采穎,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指出,一名醫藥界人士向她透露。
健保醫療給付總額明年上看8,000億元,其中一部分來自部分負擔。根據《健保法》第43條原訂20%的部分負擔,2019年僅占5.8%。健保財源窘境下,造成許多新藥、新科技無法及時納保,影響重症病人治療權益及陷入高昂自費的困境。
隨著新冠疫情延燒,沈采穎指出,「戴口罩後傳染病減少、用藥減少,藥品總額應該下降,但現在聽說明年1月要調降藥價?」藥品使用量及門診量跟著下降,但為何醫師診療費沒有提升?健保藥費支出減少,為何總額仍超過?若明年1月再砍藥價,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
一般民眾「檢驗費」部分負擔不應設上限
沈采穎認為健保制度真的需要改革,「目前還是論量計酬,當然我們台灣的醫療還是有一定的品質,但現在因為疫情門診量減少,但我發現檢驗量變多了。」
沈采穎指出,今年2、3月陳時中表示檢驗檢查要部份負擔,「他說上限不超過200元,那時候我就說這樣沒有用,一個MRI就1萬多塊,民眾才付200元,一定會覺得不痛不癢,在這個檢驗費的負擔就是要等比例,沒有上限,才不會造成檢驗的浮濫,不然醫師也會覺得反正這些都健保給付,民眾也覺得反正才200元,本來可能都是不必要的檢查。」
「檢驗的浮濫是我最近觀察到的,包含民眾到醫院,感覺醫院的檢查變多了,當然有些是必要的,但哪些是非必要的民眾都不知道。」沈采穎表示,本來是以藥養醫,現在變成是用檢驗來養醫,「但醫師拿到的還是有限,主要還是財團,所以一定要訂一個合理的總額。」
她也提到,一般民眾在檢驗費的部分負擔不應該有上限,「因為檢驗很貴,有些動輒1萬多元,當然中低收入戶有另外的補助方案,不會造成沒錢的人沒錢看病。」
檢驗、藥費、診療費...應依歷年支出做合理分配
沈采穎表示,目前健保總額中的檢驗、藥費、診療費全部都混在一起,「一開始就沒有訂好,比如今年藥費佔25%,如果認為台灣在藥費支出太高,就應該在總額裡去訂一個合理的範圍,才不會用檢驗或其他項目來支撐。」她強調,醫療應是靠醫師的知識、技術來讓病人的病情改善,「而不是做了一堆檢查來彌補醫師專業。」
她也強調,檢驗、藥費、診療費等每一項都應該依照歷年來的支出去做合理的分配。「醫師看診人數少的話,今年假設是100億,雖然看診數少一半,但這100億還是應該要給醫師,醫師就不會拼命去看病人才能多賺,也不一定要病人一直回診,就不用這麼血汗。」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也曾在接受《信傳媒》專訪時指出,「論量計酬已經是一個過時的制度,古早時代,醫師能做的事不多的時候還可以,但現在已經不適合。健保如果要改革,應該要走向『論結果計酬』,變成一個包裹式的,比如治療乳癌,根據期別,付一定的費用,而幾年來都控制很好,再付獎勵金,要看的是結果、是價值。」
(更多健保改革相關新聞:「論量計酬」導致無效醫療!黃達夫:最經濟的醫療應該這樣做)
健保藥費支出減少卻還要砍藥價?
沈采穎也提到,藥的支出減少卻還要砍藥價,「這樣的作法就是飲鴆止渴!」她舉例,心臟用藥寬心錠(Imdur)已退出台灣市場,「現在都只剩下台廠的,你讓人民繳了保險費,應該要讓民眾有自由選擇廠牌的權利,現在變成選擇廠牌是醫院在操控,民眾也只好接受。」
還有另一款血壓藥,「一個是5/80mg、另一個是5/160mg,醫院後來換成5/160mg要病人切半吃,病人吃了就不太舒服,因為這是2種成份,第一種成份切半剩2.5,第二個雖然是一半但就是不相等。」沈采穎認為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病人的用藥會越來越多,「醫院換藥換來換去,有時候一顆變成半顆,但那半顆不等於原來的,造成疾病控制不好又要再加藥或其他方式。」
「我也遇過病人點眼藥水,結果換廠牌後一點眼睛就不舒服,我跟他說那你去跟醫院要釋出第一次的處方籤,他說醫院說不行,就只好換一家醫院。」沈采穎表示,照理說健保有給付的醫院應該都可以開,「但醫院不願意開,這樣變成因為病患換廠牌造成的用藥不適,還要再換診療院所,這個制度一定要徹底改善。」
健保如何改?藥師:藥費也要有部分負擔
沈采穎強調,若一直不改善,最終健保會垮掉,「健保垮掉倒楣的也是民眾,本來藥吃得好好的就因為醫院換藥,被迫要改變。」
現階段應該要怎麼改革?
「最先要做的是藥費、檢驗費、診療費等項目的(總額)餅要先畫好,畫好可能先會有不公平,但可以逐年做檢討改善,雖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但不會出現一些比較奇怪的現象,像今年藥費沒有成長,檢驗費卻成長很多,可是還是要砍藥價就很奇怪,這樣不就是在懲罰廠商?藥廠怎麼生存?」沈采穎指出。她也提到伊維菌素本來健保價是95元,今年1月1日變成180元,「為什麼這個可以漲,其他藥價會跌?是因為市場供需的問題。」
「現在砍藥價這件事不是我幫廠商講話,銷售金額從150萬變成15萬,還要再砍藥價,藥費有成長多少?但檢驗費至少有成長1成,最終健保署還是要公告,但在公告前就已經砍藥價了,砍了就不可能再回來了。」
沈采穎認為,其實藥費也應該要有部分負擔,「而且最近藥物回收變少,因為看病的人減少,但原本慢性病患可能就把之前拿的藥吃一吃,或是本來就不吃藥的就也不回診了,都有可能,這些都是要去檢討的。」她強調,藥物跟檢驗是輔助,「要做一個正確的診斷,讓醫師有更多時間留給病人,而不是論量計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