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健署公布癌症登記資料顯示,2018年診斷出1萬4,214名乳癌個案,平均約每37分鐘就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而女性終其一生每1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發生率高峰年齡介於45-69歲。
國健署也公布乳房X光攝影檢查服務每年的篩檢量約86萬人,可發現4千多名乳癌個案。但因國內新冠疫情影響導致民眾篩檢意願下降,相較109年同期篩檢數量減少約17.4%。
COVID-19疫情期間,28歲的小方無意間摸到硬塊,就醫才發現自己罹患第三期乳癌,「管腔B型、ER、PR……」如同火星文般的陌生醫療用語,小方表示第一次聽取醫師的治療說明時就像鴨子聽雷,腦袋一片空白。
究竟哪些人是乳癌高風險群?又該如何在乳癌初期就能確立合適的治療方式?
未曾生育或30歲後生第1胎...乳癌「5大高危險群」要注意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去年全球新增約230萬起乳癌病例,擠下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的癌症。在台灣,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相當於每天約31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名婦女因乳癌失去寶貴性命。
乳癌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陳啟明指出,乳癌亞型及藥物種類眾多,攸關後續治療的基因型態更是複雜,病友在初診斷時要花費很多力氣閱讀吸收資訊,進而與醫護團隊討論最合宜的照護模式。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也指出,乳癌高風險族群一定要更重視篩檢,包括:
1. 有乳癌家族史者
2. 一側得過乳癌者、或曾經罹患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
3. 初經早、停經晚
4. 未曾生育或30歲後才生第1胎
5. 停經後肥胖的婦女們
陳啟明表示,除非病人是從事和醫療有關的工作,否則很難了解分子生物學的知識。「尤其,乳癌的治療是量身訂做的,會針對每一個病人的需要,題綱挈領的提供精準的資訊,病人如有清楚的概念,會幫助其更了解自身的治療計畫。」
(更多乳癌相關新聞:每年約1萬名女性罹乳癌》國衛院研究:結合免疫療法可望治「三陰性乳癌」)
《乳癌攻略》Line聊天機器人初步分析治療方式
這樣該如何在乳癌初期就確立合適的治療方式?
為協助乳癌病友,癌症希望基金會攜手乳癌學術研究基金會和台灣乳房醫學會,建置LINE聊天機器人《乳癌攻略》,將生硬的知識轉換為親民的語言,讓病人一點就通,藉此引導乳癌病人認識自己的疾病及對癌後生活的期待,強化醫病溝通基礎。
癌症希望基金會指出,《乳癌攻略》正是為了提供病人量身打造的資訊所誕生的LINE聊天機器人。「病人只要拿出手機,點選自己的分期及病理報告的結果,包括荷爾蒙接受體、HER2、FISH的陰陽和Ki-67指數的高低,系統即會自動分類此病人的乳癌亞型,並顯示和癌友有關的治療方式、藥物、副作用對策等實用知識。」
《乳癌攻略》也有內建「就醫提問單」功能,循序漸進引導病友了解自己針對治療、費用、生活品質及社會心理資源的期待,並鼓勵病友和醫護團隊討論該面向考量。小方表示,「如果可以事先知道會遇到什麼困難,我可以先做心理準備、會降低恐懼。」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也表示,醫護專業有責任傳達正確、及時、淺顯易懂、經過整理的訊息,讓病人可以有自信地和醫護團隊討論,進而得到最適切合宜的治療。
30歲以上應定期做乳房X光攝影
要如何早期發現乳癌?
國健署指出,乳房X光攝影是目前實證上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根據我國研究,大規模乳癌篩檢能夠降低41%的乳癌死亡風險,並減少30%的晚期乳癌發生率。
乳房X光攝影檢查服務每年經篩檢發現的乳癌個案中有超過6成為早期乳癌,相較於未經篩檢所發現的早期乳癌有約1.75倍之差。在103-107年新診斷乳癌的5年存活率,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逾95%,但是晚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僅為33%。由此可見,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確實可達到早期發現、降低死亡率的目的。
至於檢查過程暴露放射線的安全性議題,取決於使用劑量、篩檢開始的年齡、篩檢頻率等。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資料顯示,單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約接受0.7毫西弗劑量;美國保健物理學會(Health Physics Society, HPS)也指出,每年人體接受低於50毫西弗劑量的輻射,並無明顯的致癌效應發生,因此無須過度恐慌。
醫師建議,30歲以上女性,就該定期為自己安排乳房檢查,曾令民同時鼓勵癌症病友,「乳癌是治療成績非常卓越的癌症,無論是早期或晚期的乳癌都有很好的治療機會,千萬不要輕言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