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超過200萬人患異位性皮膚炎》擔心類固醇副作用怎麼辦?皮膚科醫師有解

醫療保健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會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疾病,病人終其一生必須與疾病為伍,根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統計,在台灣有超過200萬名患者,其中近7成為輕、中度患者。

今年29歲的邱先生從小為過敏體質,只要運動流汗,身體多處部位則會出現紅疹與搔癢。在確診為異位性皮膚炎後,也陸續發現只要天氣冷熱變化劇烈、環境空氣品質不佳,或暴露在有灰塵的環境,都讓他搔癢不斷、渾身不適。

類似邱先生的案例,許多人都發現體質不適合使用類固醇藥物,且長期使用下可能會越擦越多才能見效,但如果不使用,搔癢情況就會復發,這樣擔心類固醇治療副作用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該怎麼辦?

「2大因素」導致異位性皮膚炎

台大小兒部特聘教授江伯倫先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疾病,任何年紀皆可能發生,「80%好發於6歲以前,患者可能終其一生受到影響,甚至引發其他過敏疾病。且幼童盛行率普遍較高,台灣統計2歲以下兒童盛行率達16.9%。」

為什麼會有異位性皮膚炎?

江伯倫指出有「遺傳」跟「環境危險因子」兩大類,「遺傳因子的部分,孩童早期的異位性皮膚炎表現與父母親的過敏體質有顯著的關聯性,若父母其中一方有異位性皮膚炎,孩子異膚患病機率為其他人的3倍;若父母雙方都有異位性皮膚炎,孩子異膚患病機率為其他人的5倍。」

而環境危險因子的部分,江伯倫提到包括食物、空氣、居住地、飲食等面向,皆可能有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的因子,「像是食物過敏、西化飲食(含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二手菸、廢氣、具香味的用品、塑化劑、居住於都市,以及5歲前反覆使用抗生素等等,都有可能影響。」

(更多皮膚相關新聞:打完疫苗變萬磁王...還出現蕁麻疹?台大醫師帶你一次搞懂「打疫苗常見的皮膚反應」

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表徵,包括紅疹、苔癬化、結痂等。(圖片來源/朱家瑜醫師提供)  

先擦保濕劑還是藥膏?能不能碰水?

異位性皮膚炎難以忍受的癢感,會導致嚴重抓傷和感染的惡性循環,且患者生活多方面皆受疾病影響。

江伯倫進一步指出,「異位性皮膚炎影響的層面包括睡眠障礙,異膚患者夜間搔抓的時間,佔了14.3%的睡眠時間,以及超過3成以上的異膚患者,因皮膚表現刻意避免社交互動,還有患有異膚的成人患焦慮症或抑鬱症的風險高出一般人2.5-3倍。」甚至台灣調查指出,異膚患者工作效率降低 41.3%。

他也提到,異位性皮膚炎的照顧者或患者,容易受外界訊息誤導,衍生出種種迷思,像是要先擦保濕劑,還是先擦藥膏?異位性皮膚炎能不能碰水?「濕」疹到底是太乾還是太濕?異位性皮膚炎長大後會自己好嗎?

江伯倫解釋,「美國皮膚科醫學會建議先擦藥膏,再擦保濕劑,使用先後順序建議諮詢醫師,選擇適合做法。而濕疹部分,因異位性皮膚炎容易有乾燥脫屑的狀況,應該於適當清潔後進行保濕,才能讓肌膚維持在較佳的狀態。」

至於碰水,江伯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個案仍然可以清潔沐浴,只是有些沐浴小技巧,例如使用適合溫度的清水洗澡。他也提到,異位性皮膚炎若幼兒時期沒有好好控制,容易越來越嚴重,甚至走向氣喘、過敏性鼻炎等慢性過敏性疾病。

擔心類固醇治療副作用,該怎麼辦?

台大皮膚科教授朱家瑜表示,輕中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目標是緩解局部搔癢、避免復發,過往常會使用類固醇類藥物治療。然而一份跨國研究指出,採用類固醇治療異位性皮膚炎而引發的類固醇恐懼症,台灣位居世界第3。「由於類固醇類藥物容易導致皮膚變薄或萎縮等副作用問題,讓許多病友或照顧者退避三舍,這樣的恐懼也會使病友擅自停藥或減藥,不利病情控制。」

若擔心類固醇治療副作用,怎麼辦?

朱家瑜指出,「除傳統類固醇藥物,也可使用非類固醇藥膏(PDE-4抑制劑、TCI),做為長期控制之藥物選擇。在台灣,衛福部食藥署在今年核准了非類固醇外用藥膏PDE-4抑制劑,可適用於年齡3個月以上的輕度及中度患者,而最新的台灣兒童異位性皮膚炎臨床診療指引也指出,研究證實,經過28天治療後可改善發炎程度,也有機會讓皮疹消退,達到長期且安全治療的功能。」

朱家瑜提醒,許多人誤以為異位性皮膚炎長大後會自然好轉,甚至在韓國的研究發現,有高達6成的嬰幼兒時期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將持續到成年期。他也強調,為盡早達到維持長期緩解的治療目標,「輕中度患者除積極保濕,也須接受基礎與局部治療,建議可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長期使用的藥物。」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