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群聚擴大》沒接觸也會傳染Omicron...如何避免氣膠傳播?醫揭「1關鍵」

新冠疫情

Omicron變異株傳播速度快,桃園群聚案持續延燒,指揮中心今(24)日宣布新增 15 例本土確診個案,分別來自宜蘭4例、高雄 8例、桃園3例,包含宜蘭礁溪長榮鳳凰酒店群聚、以及亞旭、聯邦銀行相關個案,指揮官陳時中也特別呼籲,1月10日開始有在亞旭公司有服務過的儘速出來採檢。

22日指揮中心公布,有2名亞旭電腦大園廠移工曾經在1/9前往用餐,但因沒有實聯制也非預約客人,直到出現症狀、21日確診,指揮中心立刻擴大採檢1005人,新增69例陽性。

接連3天,亞旭電腦採檢匡列共100位確診,其中69位是外籍移工,31位是本國籍員工。桃園市長鄭文燦今日上午說明在遠雄自貿園區內、外進行防疫應變對策,包括衛福部立桃園醫院和敏盛醫院在遠雄自貿園區場地設採檢站,今天進行貨運站4500人採檢。

面對變化莫測的新冠變種病毒,以桃園為核心的本土確診個案不斷傳出,其中不乏沒有親密接觸、僅為同間餐廳用餐的顧客,僅是位處鄰近空間就被傳染。究竟COVID病毒是如何透過空氣傳播的?

(更多相關新聞:提早解隔恐讓陽性個案到處散播病毒?專家建議:可再做一次血清、快篩 )

Omicron病毒恐更易透過氣膠傳播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顧問、台大醫院職業醫學科醫師陳秉暉表示,「為了確保安全,維持室內的通風是一大關鍵。」

新冠病毒是如何透過空氣傳播的?

陳秉暉指出,「氣膠」恐怕是病毒傳播的途徑之一,「意思是指空氣當中的懸浮微粒也會包含病毒株,一般口罩也不見得能夠抵擋,遑論是天氣冷、密閉門窗的擁擠空間當中同時用餐的民眾。」

目前國際上對前一波大規模感染的Delta變異株研究較透徹,包含澳洲、愛爾蘭、歐盟等多個國家的密切接觸定義,都包含同處於密閉空間中的氣膠傳播,或特別強調飛機等密閉空間中的傳播。「對於Omicron變異株的研究較少,但學者分析其變異特性,確實懷疑其具有更高的病毒量與傳染力,並導致病毒更容易透過氣膠傳播。」陳秉暉解釋。

接觸到新冠病毒污染的表面而染疫,機率低於萬分之一

精神科醫師潘建志也在臉書發文表示,「接觸到新冠病毒污染的表面,因而染疫的機率低於萬分之一。」

潘建志指出,美國CDC官網上引用了36篇論文實証研究的結論,「萬分之一意思是就不要再講,不要再想,不要再查接觸傳染了啦!空氣傳播才是重中之重,也是拜登要買4億個N95給美國人戴的理由。」

美國CDC官網提到,人們感染SARS-CoV-2(導致COVID-19的病毒)的主要方式是通過接觸攜帶傳染性病毒的呼吸道飛沫,人們有可能通過接觸受污染的表面或物體(污染物)而被感染,但通常認為風險較低。

而污染物介導的傳播風險取決於:

1. 社區感染率

2. 感染者排出的病毒量(戴口罩可大幅減少)

3. 排出的病毒顆粒沉積在受氣流和通風影響的表面(污染物)上

4. 與環境因素(例如熱量和蒸發)的相互作用導致病毒顆粒在空氣中和對污染物的損害

5. 表面被污染與人接觸表面之間的時間

6. 病毒顆粒從污染物表面轉移到手以及從手轉移到面部(鼻子、嘴巴、眼睛)粘膜的效率

7. 通過粘膜途徑引起感染所需的病毒劑量

(更多醫藥新聞:桃園疫情延燒》台灣究竟該「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公衛專家這樣看

如何防止新冠病毒透過氣膠傳播?

那要如何防止COVID病毒透過氣膠傳播?

陳秉暉指出,WHO早已制定了相關指引,對於收容確診患者的病房、集中檢疫所都有通風排氣的標準,包含室內吹送的風向、每分鐘排出多少體積的空氣、排出的空氣應該如何消毒,都有明確的規範。

「有的醫院沒有那麼多負壓隔離病房,開設的專責病房裝電風扇向外吹,製造『微負壓』就以為安全,其實不見得。」陳秉暉表示,近期不斷傳出專責病房護理師、CDC防疫人員也確診的消息,「不應只究責個人,應仔細分析環境如何更加安全。」

陳秉暉也提到,台灣官方的「醫療機構因應COVID-19感染管制措施 」最新修定時間僅停留在去年6月14日,「裡面針對病房的要求,只有提到避免正壓、房門維持關閉、考慮適度開啟窗戶等模糊要求,並未對病房的通風換氣標準給予明確規範。實際上,工作者根本無從得知自己的工作環境是否足夠安全。」

建立好的「通風排氣系統」才能避免社區傳播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也提醒,官方應制定台灣版本的通風排氣操作性指引,「因為不論是醫院的病房或是無症狀感染者的集中檢疫所,都有相當多的醫護及工作人員來回穿梭,建立好的通風排氣系統才能夠避免社區傳播。」陳秉暉表示。

專家指出,建立好的「通風排氣系統」才能避免社區傳播。(圖片來源/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也指出,主動篩檢、精準疫調、改善通風、接種疫苗是降低警戒等級、解封城的4項重要的公衛措施,但其中改善通風是解封4要素中最常被忽略的防疫工作項目。

詹長權表示,國際上對於室內換氣率的防疫要求大約維持每小時4-6次換氣範圍(4-6 ACH)或更高,而美國CDC也建議考慮採取將室內二氧化碳(CO2)濃度低於百萬分之800(800 ppm)定為良好通風的一個潛在目標基準。「室內空間如果監測濃度高於此基準,就要重新評估加裝通風風扇增加室外空氣進到室內流量的可能性。」

他進一步表示,如果這樣的改變還是無法讓室內CO2濃度低於800 ppm,就需要考慮使用攜帶式HEPA空氣清淨機來淨化空氣、降低氣膠濃度。「一旦建立了以CO2做為通風效率的基準,就要進行定期或持續的CO2監測,只要在通風氣流不變(室外空氣或總空氣)並且使用人數不增加的情況下,監測到二氧化碳濃度高於880 ppm,就表示該室內空間的通風存在一個應該調查的潛在問題。」詹長權建議,「在此同時,如果可以將室內的相對濕度維持在40-60%的範圍以有助於減少新冠肺炎的傳播風險。」

另外工會也提醒一般民眾,室內場所可以從控制人流量、減少停留時間與通風設備做起,有機會進一步避免氣膠傳播,讓病毒不要擴散再次造成經濟重大損失。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