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由呼吸道進入體內...為何會引發腸胃道不適?胃腸科醫師解惑

新冠肺炎

過年連續假期剛過,和親友聚餐總是免不了,熬夜吃喝、連續吃好幾天大餐是常會有的情形,有時一天還會吃好幾餐;還有開春後許多公司舉辦的春酒,各式美食佳餚開心吃下肚,卻可能讓腸胃處於負荷加重的情形下,腸胃炎常會找上門。

根據健保署統計,春節期間常見疾病以感冒、腸胃炎最多。成美胃腸專科診所主治醫師黃志傑,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指出,腸道是身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黏膜是確保將有害微生物、過敏原、無法消化的食物大分子阻擋在外的守門員,以免細菌進入引發腸道不適。

除了平常的飲食、生活作息會導致腸胃炎的發生,黃志傑指出,目前仍未降溫的新冠肺炎,若感染也會有腸胃炎的症狀,像是嘔吐、腹瀉等。

為什麼經由呼吸道進入體內的新型冠狀病毒,會引發腸胃道不適的症狀呢?

(更多相關報導:不運動者若患新冠...死亡率高2.5倍》醫管師:年後開工靠「運動金字塔」 居家也能練核心 )

「這種病毒」也易引發大規模群聚感染

黃志傑先指出,一般腸胃炎大致可分成傳染性的腸胃炎和非傳染性的腸胃炎,「其中具傳染性的腸胃炎主要由細菌或病毒引起,細菌存在於受汙染或未煮熟的食物及飲用水,如霍亂弧菌、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志賀氏菌、肉毒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等。」病毒方面較常見的有:

1. 諾羅病毒

主要經由糞口及飛沫傳染接觸,病毒能長時間存在於患者的排泄物中,黃志傑表示,「若病患的嘔吐物形成飛沫,密切接觸者吸入也可能遭受感染,且只需極少的病毒量便會致病,因此容易引發大規模群聚感染事件。」

2. 輪狀病毒

黃志傑表示,好發季節為秋冬兩季,除了因受汙染的食物引發感染外,也可透過飛沫及接觸傳染。

3. 星狀病毒

主要是透過受汙染的食物、水以及共用餐具傳染。    

新冠病毒由呼吸道進入體內,為何會引發腸胃道症狀?

另外,最近令人聞之色變的新冠肺炎COVID-19,其實也會有腸胃炎的症狀,像是嘔吐、腹瀉等。

為何經由呼吸道進入體內的新型冠狀病毒,會引發腸胃道不適的症狀呢?

黃志傑解釋,「這是因為新冠病毒感染宿主時會經由ACE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這個受體,而ACE2受體一般來說在肺部細胞較多,但後來也發現小腸細胞具有高度表現的ACE2受體,因此有些患者也會有腸胃炎的症狀。」

美國腸胃病學會、肝病研究學會、消化道內視鏡學會等曾聯合發布臨床見解提到,證據顯示SARS-CoV-2可能透過飛沫傳播或通過糞便脫落,若患者同時有腸胃道不適和上呼吸道症狀的患者,必須嚴加防範患者是否罹患新冠肺炎。

另外,非傳染性的腸胃炎包括很多病因,黃志傑表示,較常見的原因像是有些特定食物如乳糖 (乳糖不耐症)和麩質 (乳糜瀉)等等、誤食化學毒物,「或是像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這些由自體免疫引起的腸胃炎、還有食用變質或過期的食物造成的腸胃炎。」

黃志傑解釋,新冠病毒感染宿主時會經由ACE受體,一般來說在肺部細胞較多,但後來也發現小腸細胞具有高度表現的ACE2受體,因此有些患者也會有腸胃炎的症狀。(圖片來源/黃志傑醫師提供

黃志傑指出,腸胃炎會出現的症狀很多樣,「像是和消化功能較相關的噁心、嘔吐、腹部絞痛、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等等。而較嚴重的腸胃炎,還會有全身性的症狀,像是發燒、畏寒、全身痠痛等等現象,症狀更甚者還有脫水及休克的表現。」

(更多醫療報導:清大、中興、中山「學士後醫系」過關》廣設醫學院能解決偏鄉醫療問題?醫:4點問題值得思考 )

預防腸胃炎的飲食原則

黃志傑強調,要注意的是若脫水症狀無法緩解或是發生持續高燒、嚴重腹痛、持續嘔吐、吐血或血便、尿液減少、意識不清等狀況,一定要儘速就醫,以免延誤了治療時機。

他也提到,一旦得到了腸胃炎,除了就醫之外,飲食上要注意幾個原則,「發炎症狀嚴重時,先以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飲料為主,避免脫水。如果症狀稍緩,略有食慾時,可先以澱粉類的食物為主開始嘗試,像是白飯、麵條、吐司、稀飯等等。」約3天有進一步改善後,再嘗試清淡的蛋白質食物,如熟的蛋、魚肉、雞肉等,「切忌油膩油炸或調味過重的食物,以及乳製品、豆漿、酒精飲品等。」

至於要如何預防腸胃炎?

黃志傑強調,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勤洗手、戴口罩、不要用隨便手接觸自己的口鼻,以及健康的飲食,包括食物盡量要煮熟和注意新鮮度、避免食物內滋生的病菌和毒素進入腸胃等,是最好的方法。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