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危機持續延燒,2021年9月才竣工的俄羅斯─德國天然氣輸送管線「北溪2號」(Nord Stream 2)成為焦點,也引起對歐洲無核、擁核兩派不同能源戰略的討論。
橫亙在德國與美國、北約及其他盟邦之間,北溪2號成為一個疙瘩。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日前挑明,俄軍一旦越境就中止北溪2號,然而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拒不表態,歐美又出現不同調的尷尬場面。
德國綠黨籍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議員拉戈丁斯基(Sergey Lagodinsky)忍不住在推特諷刺,北溪2號在蕭茲口中簡直是《哈利波特》裡眾人避談的「佛地魔」。
53%德國民眾贊成中止北溪2號
北溪2號於2021年9月竣工,原定2022年2月前開始營運,但由於一些法規問題及政治爭議,德國聯邦網路局(Federal Network Agency)表示2022年上半年都還不會啟用該管線。
美國屢次重申,白宮及國會打從一開始就反對北溪2號,並一直將該計畫視為制裁俄羅斯的潛在手段。2017年《對抗俄羅斯在歐洲及歐亞影響力法》(CRIEEA)、2019年《保護歐洲能源安全法》(PEESA)皆授權美國總統,制裁對俄羅斯外輸能源管線投資達到一定金額,或為其建設提供同等價值之商品及服務(包括保險)的商業實體。
然而,「中止北溪2號」若要成為正式制裁措施,尚須歐盟27個成員國一致同意。有鑑於一些歐盟國家目前是由親俄(或不傾向反俄)的右翼政府執政,外界認為這項提議不易過關。
不過根據德國《經濟週刊》(WirtschaftsWoche)報導,德國「紅綠燈」政府有官員透露,如果俄軍坦克真的開進烏克蘭,北溪2號勢必會喊卡。德國民調機構Civey也發現,在烏克蘭遭到俄羅斯侵略的情況下,53%德國民眾贊成暫停北溪2號、36%則是反對。
核能減產推高天然氣價格,俄外匯存底創新高
2011年日本爆發311福島核災爆發後,德國決定放棄核能,預計於今(2022)年關閉國內最後一座核電廠。此外為了符合減碳目標,德國先從煤炭、燃油發電「開刀」,天然氣因此躍升為轉型期的主要替代能源。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Statistisches Bundesamt)數據,2021年天然氣占德國發電15.4%,是第三大電力來源。
《路透社》指出,2021年德國天然氣需求量為100 BCM(BCM為10億立方公尺),高達95%依賴進口,其中以俄羅斯占比最高,約於30-50%之間浮動。
德國同樣自挪威、荷蘭進口天然氣,但兩國難以完全補上俄羅斯的份額;新興產業液化天然氣,第一大生產國美國表示願意對德國提高出口,卡達、澳洲也是前幾大供應國,不過德國也得與需求日益高漲的亞洲競爭。
至於德國是否能一勞永逸地擺脫對天然氣的依賴,這須視其再生能源、水力發電發展程度而定,而且短期內恐怕不易達成。
事實上,能源危機陰影籠罩歐洲、電價刷新歷史紀錄,部分原因就在於核能產量縮減,天然氣和石油等能源應聲上漲。俄羅斯因此「撿到槍」,2021年12月外匯存底達到6300億美元新高,讓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更有底氣應付西方經濟制裁。
馬克宏挹注500億歐元擴建核電廠
相形之下,法國決定以核能為主要發電來源。《紐約時報》報導,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10日宣布大規模新建核電廠計畫,包括14個新世代反應爐及一批小型核電廠。
馬克宏表示,該計畫第一波首先注資500億歐元,2028年動工建造6個大型新世代壓水反應爐,2050年前可能再多蓋兩座。另外,法國將在2030年前研發出自己的小型核能反應爐(SMR)原型機,供應小型核電廠使用。
「核能復興的時刻到了」馬克宏說。該計畫除了是為減排溫室氣體,一方面也是降低對外國能源的依賴,一方面增加能源對外出口。
法國現有56座核電廠,雖比不上全球之冠美國(93座),核能佔其發電量7成。但由於設備老化等原因,近年法國在核能交易市場上有所退縮。
或許是因4月總統大選在即,馬克宏強調法國必須讓核能產業重生。在法國,與核能產業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工作多達20萬。不過事實上除了綠黨外,各黨對核能皆持正面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