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位於臺中市的西海岸,古稱「GOMACH」,為平埔族拍瀑拉族(Papura)牛罵頭社的居地,地名取自該社譯音,後因鰲峰山下有湧泉,取其清澈不歇而為「清水街」,日治時期改制為清水,這個含有日本風格的名稱也沿用至今。
清水地震事紀
翻開清水地方發展史,儼然是與「地震」此一天然災害搏鬥的血淚故事。1935年4月21日,臺中新竹一帶發生芮氏規模7.1的大地震,該地震有感區域幾乎遍布全島,並造成新竹州及臺中州(現今桃、竹、苗、中、彰、投一帶)3,276人死亡,12,053人受傷,房屋損毀達54,688戶,是臺灣有史以來傷亡最慘重的自然災害。當時臺中州內埔庄屯子腳死傷最為嚴重,因此中部耆老慣稱此次地震為「屯子腳大地震」。
據統計,清水共329人死亡,佔當時全臺總死亡人數9.5%,半數以上為公學校學生或未滿14歲的孩童,地震引發大火蔓延,市容嚴重毀損,海線縱貫鐵路從竹北至彰化有長達10,000公尺下陷、清水火車站接近半毀。
清水震災紀念碑的成立
在大地震後,幾個較嚴重的災區或特殊地點,地方人士設立碑銘慰靈與追悼,「清水震災紀念碑」建於1936年,位在清水區鰲峰里大街路一帶,當年上方為清水神社,屬於聖域所在地,碑體為四方形柱,碑側刻有殉難者姓名,下層基座為平臺型式,有4個臺階,上層基座則以旋渦狀卷雲軸狀支柱承接,此一富紀念意義的設置,於2004年4月13日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日本政府在清水:都市重建
近代都市計畫概念,起源於19世紀的歐洲,是為了因應工業革命造成的快速都市化,興建下水道、開闢道路、圓環並形塑街道立面。日治時期臺灣也引進此制度,以寬敞筆直的道路、公園等公共設施,以及對建築物設置的規範,取代傳統道路曲折狹窄、衛生環境不佳的空間。雖然都市計畫因戰爭時期並未全部實現,但部分規劃跟法令在戰後仍持續沿用,對今日市容影響深遠。
清水於日治時期即是中心市區,也是周遭最早發展出市集的地區,政商中心集中於大街路一帶。早期大街路相當繁華,如帽席檢查所、郵便局、電火局、自來水廠、消費市場、輕便車站等,著名的酒家、餐館亦座落於此,另有旅館可供外地人住宿,此番榮景一直維持到大地震為止。
震後,臺灣總督府對中部展開全面都市更新,清水的都市重建計畫採棋盤式街道規劃,在政商機關陸續遷往陸軍路後,也宣告清水的重心正式西移,時至今日,中山路、光復街、新興路一帶仍是清水最繁華熱鬧的地段。
士農工商:重生後清水發展
由農業生產為主的村庄,進入農產加工、工商業活動頻繁的準都市風貌,是日本統治後的清水最主要的變化。縱貫鐵路、連接南北公路橋的建設,帶來不同的生產、交易條件,刺激產業變化,帶動工業及商業的進展,居民的生產和消費力隨之成長,有助於商圈的形成。
1930年代以後,介於梧棲、豐原、東勢角三街之間重要中繼市場的清水街,已形成與大甲、沙鹿同等重要的中臺灣購物商圈。公學校相繼設立,郵局、電信、農會、電力、自來水的開辦與建置,都是促動地方更新的動力。此外,鎮上的農業人口比例,在1950年達到最高峰,1990年代以後呈現低成長或負成長的情形。清水也因部分農民轉往商業及工業就業,形成農、工、商混合而成的城鎮新面貌。
地震87年後 農藝育樂在清水
清水農作物種植主要以稻米、甘藷、韭黃與白蘿蔔為主要農特產,尤其韭黃更是聞名全臺,開墾經商致富之後,人們致力於文化教育推廣,如鰲峰書院、同樂軒等,打下藝文發展的基礎。1895年基督教長老教會於清水創立,繼續將精緻西洋文化引進,二戰後,許多文人雅士經常舉辦活動,讓清水「文化小鎮」的聲譽日益遠播。
經歷大震創傷,揉合清領、西洋、日治、戰後風貌的清水小鎮,迄今仍存不少珍貴歷史價值的景點建築,如香火傳承350餘年,主祀觀世音菩薩的「紫雲巖」、日治時代繁榮程度獲「清水銀座」別稱的「十八崁老街區」、見證地方望族與日治官員往來,保留早期建築風味的「蔡家古厝」、前身為光明戲院,現今的「時代影城」等,供後人探訪、懷緬當時的風華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