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其執政黨「印度人民黨」(BJP)建黨42年紀念日上重申,當世界分化為兩大陣營對壘,印度堅守自身獨立、以國家利益為重,不向任何國際強權低頭。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印度在對俄羅斯態度一直與西方陣營不同調。新德里不僅沒有譴責莫斯科,甚至趁亂搶便宜繼續向俄羅斯購買石油和軍武,這使「四方安全會議」(Quad)出現裂痕,也動搖了美國的印太戰略。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彭博社》報導,白宮首席經濟顧問狄斯(Brian Deese)6日坦言美方對中國、印度的態度「感到失望」,已經警告印方若與俄羅斯進一步建立「更明確的戰略同盟」,將面臨「重大長期後果」。
西方、中俄「說客」輪番訪問拉攏印度
狄斯的說方應和3月31日才訪問印度的白宮副國安顧問辛赫(Daleep Singh),對於美國制裁俄羅斯,辛赫曾警告,任何積極嘗試「迴避或挖牆腳」的國家都會付出代價。
印度裔的辛赫主責國際經貿事務,是美國對俄施加經濟制裁的主要推手之一,印媒因此暱稱他是「制裁人」(sanction man)。
辛赫也從中俄關係切入,敦促印度不要深化對俄關係。「俄羅斯愈是中國的小兄弟,中國愈能槓桿俄羅斯,這對印度的戰略立場只會越來越不利」辛赫說,「如果中國違反(中印邊境的)實際控制線(Line of Actual Control),難道俄羅斯會來協防印度嗎?我不這麼認為」。
辛赫強調美國不樂見印度加速進口俄羅斯能源和商品,4日白宮發言人莎琪(Jen Psaki)也重申這不符合印度利益。
近年美中對峙情勢緊張,美國除了將印度視為印太戰略重要夥伴,也期待它能取代中國成為新生產基地,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美國及其盟邦致力打造安全且有韌性的供應鏈。
例如2021年Quad領袖峰會計畫製造10億劑疫苗和中國「疫苗外交」打對台,印度便扮演「生產主力」這項要角。
俄羅斯占印度軍火進口近5成
根據印度駐莫斯科大使館資料,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印俄貿易額約在81到93.1億美元之間,2021年上半年雙邊貿易漲幅(去年同比)達31.4%。不過俄羅斯連印度前20大貿易夥伴都排不上,印度前兩大貿易夥伴是美國和中國,2021年貿易額分別為1123億、1114億美元。
儘管印度繼續進口俄石油引起西方不滿,其實俄羅斯占印度整體能源進口僅1-2%──莎琪日前證實了這點──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也以「歐洲國家購買更多俄羅斯石油」反駁外界質疑。
事實上,印度更令人憂心的是他對俄製軍火的依賴。4月5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在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上表示,美方期待印度降低對俄軍火進口;亦有美國議員支持政府進一步出手助印度多元化其軍火和燃料來源。
印度與中國、巴基斯坦兩大核武國家皆有領土爭議,該國高度仰賴俄羅斯滿足軍需,《Vox》引述專家評估,指印度軍火庫有高達6-8成裝備是俄製或蘇聯製。
《半島電視台》報導,俄羅斯是全球第二大軍火出口國(占整體出口20%),印度是俄最大客戶;俄羅斯占印度總體武器進口49.3%,過去5年印度對俄軍購金額約為65億美元,採購武器包括S-400防空飛彈、蘇愷和米格戰機,同時印度也向俄羅斯租借核動力潛艇。
《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指莫迪抗拒停購俄羅斯軍武是為抵禦中國與巴基斯坦威脅,而其他替代選項又過於昂貴。然而,若印度執意向俄羅斯採購軍火,美國可能會訴諸《以制裁反制美國敵人法案》(CAATSA)制裁印度。
核子潛艦、加入AUKUS都是印度想交換的東西
印度現在有一項優勢:他和美、俄都有良好關係,是俄烏戰爭潛在協調人之一。莫迪確實也有意擔任「和事佬」,而華府、莫斯科對此抱持正面態度。
簡言之,印度正處於和美俄「換東西」的有利位置──一方是俄羅斯低廉的石油和軍武,一方是美國的軍售、能源協議和安全合作。
例如,新德里智庫「觀察研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專家烏尼克里希南(Nandan Unnikrishnan)就認為「核子潛艦」、「加入AUKUS」都是印度渴望卻一直不可得的東西和條件。
不過話說回來,目前保持中立的印度仍被各方視為「可以」而且「應該」極力爭取的夥伴,但這個狀態並非永恆不變。印度勢必得在某個時間點前做出選擇,因為屆時「不選擇」也會變成一種選擇。
或許印度應該避免重蹈中國覆轍。中國挺俄從公開轉低調,欲以中立之姿協調俄烏戰爭時,已經錯過槓桿最佳時機,於是北京遭國際社會質疑、遭美國重話送一支「警告」還被烏克蘭學者嗆「看破手腳」。
此外,莫迪還有另一項優勢。莫迪政府的政治資本殷實、民意相對穩定,正是可打鐵趁熱提出重大決策之時。2、3月印度舉行地方選舉,BJP贏下4個邦,包括被視為2024年印度國會大選「風向球」、「準決賽」的北方邦(Uttar Prad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