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2》彰化事件兩年後...詹長權:這是防疫必要手段 如果重來一次還是會做「萬人血清調查」

人物專訪

新冠疫情再度爆發,近來本土確診個案屢創新高,連日均破百例,且確診足跡遍布全台近20個縣市。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強調,「這波疫情以來本土最多,很多傳播鏈還會擴散確診再往上升。」

根據國外報告估算Omicron的R0值高達10,意味1個人染疫就可以傳染給10個人,這也是台灣近日本土疫情爆發的主因。而陳時中日前針對基隆開出「類普篩」的防疫計畫,卻引發諸多爭議。

最大爭議點在於,指揮中心過去對於「普篩、廣篩」等專家建議相當反感,也在記者會中多次強調快篩會出現偽陰、偽陽的問題,甚至對「逆時中」者大動作派政風進行調查,最有名的事件當屬台大公衛學院與彰化縣衛生局合作的「萬人血清抗體檢測」。

「這本來就該做,在這個百年難得碰到的一次大疫情,本來就要用科學方法,所有可能幫助防疫的事情都要去做,但那個環境不太允許你這樣......。」台大公衛學院前院長、計畫主持人詹長權,在彰化事件時隔近2年後,接受《信傳媒》專訪時吐露心聲。

(延伸閱讀:人物專訪1》新冠疫情流感化了嗎?詹長權:從病毒的演化沒人敢肯定一定會走向流感化 )

時隔近2年看彰化血清事件...「仍是防疫必要手段」

時間回到2020年8月,原本預計在8月25日舉行期中報告記者會,結果23日晚間臨時喊卡。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與詹長權合作首次針對高風險族群進行擴大篩檢,卻遭指揮中心開罰,讓計畫無法繼續執行。

但在2021年5月本土疫情大爆發後,為防堵Delta變異株,指揮中心卻展開社區加強監測方案,包括社區定點加強監測、捐血人血清抗體陽性盛行率調查等措施,且各縣市紛紛採用,才使得「彰化模式」獲得平反。

對於萬人血清調查最開始為何會選在彰化,而非北部縣市?除了新冠肺炎第一例本土個案、死亡個案都在彰化外,本身也是彰化人的詹長權分享,其實台大公衛跟彰化在公共衛生事務合作將近20年,4年前台大公衛得到教育部跟科技部補助的高教深耕計劃的中心計劃,就在原本的基礎上,跟彰化縣做全面公共衛生的合作。

詹長權強調,彰化縣是一個防疫的前鋒單位,過去除了C型肝炎的防治外,大部分的合作都是跟慢性病及癌症有關,「葉彥伯局長本身就是公衛專家,又是結核病防治專家,對傳染性疾病非常了解,我們跟彰化有很好的互信、合作關係,當COVID-19來的時候,科技部請我們在這樣的基礎上加做新冠,就開始合作。」

他也提到,一個傳染病大流行後,幾乎所有國家、社區都會採取血清抗體調查,來了解那波防疫裡,有沒有一些感染過卻沒被檢測到的人,「葉局長就是在這樣的專業知識下,跟彰化縣衛生局一起想辦法在彰化社區去理解這件事,從一開始我就認為這是一個很好、很必要的防疫手段。」

詹長權提到,美國公共衛生學院也把這樣的合作當成一個全球模範,並頒獎讚許學術單位跟公共衛生行政單位、社區的合作,致力改善人纇健康,也讓基層公共衛生人員的能力跟知識都有所提升。

(延伸閱讀:獨家》彰化萬人抗體篩檢期中報告公布喊卡!台大公衛詹長權受訪曝「關鍵原因」 )

彰化血清「3大目的」對疫苗施打是重要資訊

詹長權進一步指出,當時進行彰化血清調查的3個主要目的。

第一、這個社區有沒有人被感染過?

第二、感染者的抗體可以持續多久?

第三、透過這樣的調查,有沒有當初疫調上的疏失?

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與台大公衛合作「彰化萬人血清調查」,卻遭指揮中心開罰。(圖片來源/信傳媒資料照)

「這些事情就是為了改善疫調而做的,對於我們該不該打2劑、3劑疫苗是非常重要的資訊。」詹長權解釋,因為被病毒感染後,身體會產生抗體,「我們就可以從抗體的調查知道,人群有多少被感染,世界各國都有做血清抗體的檢測,只有在人群裡面持續做血清抗體的調查,才知道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有多少,台灣目前的人群感染率一直都不清楚。」

他強調,如果台灣現在也有完整血清抗體的調查資料,就比較能把握現在如果用核酸檢測陽性的情形,「台灣人群裡面有被感染過的百分比非常低,可能低於1%,我們3劑疫苗的覆蓋率現在可能只有4成而已,現在是處於這2個加起來還不到5成的危險階段,就知道我們離目標8成還很遠。」

詹長權認為這些數據對於精準疫調相當重要,「根據當時看到的情形,來改善後面彰化模式裡所謂精準疫調接觸的接觸者。很不幸社會用一個非理性的方式讓這件事終止,所以台灣到現在沒有一個全國性很客觀的(數據),來了解我們到底有多少人感染過不同變異種的新冠病毒。我們也不知道打疫苗的人跟感染的人,身上抗體維持的濃度是如何,造成目前碰到的困境是有些人不打第2劑疫苗,更多人不打第3劑,對疫苗接種的質疑上升,對於防疫反而是不利的。」

「更嚴重是說,如果全世界開始要打第4劑的時候,台灣有什麼基礎來講哪些年齡層該打、不該打?這些都要靠血清抗體去了解。」詹長權無奈表示,「社會上對這件事的不瞭解,讓一件很好的事就終止了。」他表示當初很多縣市都想要跟進,但後來也沒辦法再進行。

如果重來一次,還是會做「萬人血清調查」

「彰化本來就有他的權責,也都有報備,我在很多地方都只是幫忙資料分析,前半段葉局長這樣去執行,本就是他的權責,事後證明那個方式大家都在做。」詹長權感嘆,「他們(指揮中心)就是誤解了,查了以後都沒事,事實就是這樣,但被賦予一些政治的解釋,我們就決定不再做了。」

如果重頭來一次,還是會做一樣的事情嗎?詹長權不假思索地說,「這本來就該做,這次之後應該要檢討,在一個百年難得碰到的一次大疫情,本來就要用科學方法,所有可能幫助防疫的事情都要去做。但那個環境不太允許你這樣,不只有我們幾個,整個衛生局團隊、基層人員士氣都受到打擊,當然會影響到基層公衛人員的積極性。」

詹長權也認為,從2020年的8月終止到現在已過了快2年,如果當初一直做下去,或許國內現在應該已有一個非常科學的數據指標,提供中央、地方知道如何進一步防疫。

長期致力於全球公共衛生、工業衛生及空氣汙染的詹長權認為,空汙是可以改善的,看要不要做而已。(攝影/林聖凱)

對於防疫和下一步的計畫?「事實上在去年底12月4日,指揮中心就有特別問我防疫的意見。」詹長權表示,「這個疫情不會離去,所以國家有要問的時候,專業上可以貢獻的我們還是願意給建議。」

10年內會再有一波大流行!衛生、經濟、生態保持韌性是關鍵

對於Omicron的入侵,詹長權提到,「大家看到的7+7方案、落地篩檢,以及對於機場在廁所跟行李間的高風險區,後來一一都發生應驗,我還跟他們說居家檢疫沒有比防疫旅館危險,居家一人一室、一人一戶,但檢疫旅館有其他問題,當初我都有建議,很高興過去幾個月指揮中心都有在做了。」

詹長權表示,現在花比較多時間關注亞太地區的韌性重造,「幫亞太地區觀察在這波大流行後,衛生體系、經濟、生態,怎麼改造變得更有韌性,在下一次大疫情來時可以如何避免受到嚴重衝擊,這部分我花滿多心力跟國際學者、機構一直在討論。」

不論是參與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或是設於台灣的國際組織「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亞太中心(The Asia-Pacific Hub of the Resilience Commission)舉辦線上國際論壇,詹長權都親力親為參與研究和討論,「目前國際上的共識是,應該10年內會再有一次(疫情大流行),有可能在7年內就必須準備好如何去因應,許多機構都在動員跟準備新的研究方案,包括疫苗、篩檢工具、公衛的防疫措施等等。」他強調這是國家安全問題,台灣腳步要快。

詹長權一名學生說道,「詹老師是一個很重視全球化的人,也很熱衷改革,推動台大很多全球衛生的合作,公衛系多了許多國際生和國際研究員都是他促成的。他也很重視環保,是個有很多點子很有國際觀的人。」

台大公衛大樓一樓的全球衛生廳,是詹長權發起利用公共空間讓大家有社交的環境,為響應環保理念,在全球衛生廳裡不能使用拋棄式餐具。(攝影/林聖凱)

彰化血清事件後,詹長權雖心有委屈,卻沒有因此消沉,對於全球議題和台灣在國際事務的發展推動仍不遺餘力。

他強調,「當然COVID是一件很不幸的事,但空汙本身對於肺癌、很多慢性疾病都有很大的危險,我們如果要因應下一波疫情變成有韌性的社會,要有一個綠色的重建,也就是希望恢復生活到正常程度,但汙染不要增加,變成一個新的平衡,這就是我現在在關注生態裡面很重要的一部分。」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