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線防疫醫師看疫情》曾1天採檢4千5百人 柯紹華:目前是台灣可承受防疫策略改變最佳時機

新冠疫情

本土疫情持續延燒,指揮中心今(8)日公布新增384例本土病例,繼續創今年單日新高。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表示,國內疫情仍處高點,尤其新北市個案數仍在增加,未來2週是非常關鍵的觀察期。

因應基隆疫情,指揮中心日前「類普篩」的防疫計畫,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今日也出席記者會表示,篩檢計畫3月27日實施迄今已有13天,累計334人確診,多數與確診者關聯都算清楚,感染源不明的個案很少,雖無法掌握快篩試劑發下去是否有確實使用,不過可以確認社區沒有大量黑數或潛藏病例。

陳時中也指出,未來因應確診個案增加,接觸者匡列條件將鬆綁,從以往多層次匡列、一圈圈往外擴大,未來可能只會匡列一層。而為了強化接觸者匡列與自主防疫,他表示若達到1200萬至1400萬人下載使用社交距離APP,可望取代實聯制。

雖分析本土確診個案,超過99%為輕症,不過許多民眾仍擔心,若這波染疫人數大幅增加,台灣醫療量能準備好了嗎?針對接觸者放寬匡列隔離可行嗎?民眾該如何因應?

(更多相關報導:美國與病毒共存「篩檢陽性藥房直接給藥」 蘇益仁:新冠跟SARS不一樣 不可能消失 )

「目前是整個防疫最能退回到個人防疫的時機」

桃園國際機場是台灣的國門,位處桃園市的敏盛綜合醫院醫院,在這2年新冠疫情中,由敏盛醫院院長劉宜廉、副院長柯紹華及副院長吳立民三個人組成的鐵三角,帶領的敏盛團隊,不論是到桃園、蘆竹、觀音、南崁的社區採檢,或是支援桃機一線人員的篩檢,以及今年初大規模的桃園經貿園區篩檢,1天PCR採檢量累計近4,500人,幾乎都是當天知道結果且準確度高。

身為第一線的防疫醫師,柯紹華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表示,「目前大概是整個防疫策略最可以慢慢退回到個人防疫的時機了!」

柯紹華解釋,醫療量能是否充足還是要看重症個數,且防疫政策會在目前做一些調整,主要還是因為自從年初開始收治Omicron患者後,累積一定數量的本土個案,「從這些本土個案發現,不管是境外Omicron或是本土Omicron,其實重症的比例相當低,也因為有這些實證基礎,讓我們知道現階段防疫策略可以做一些適當的調整,進到下一個疫情階段。」

台灣收治的Omicron病患,中重症比例僅0.2%

從民眾的角度,柯紹華可以理解民眾會擔心台灣會不會像香港一樣疫情大爆發。他認為,香港疫情有它一些結構性因素,不全然是病毒本身致病的原因。台灣目前收治Omicron的中重症率大約是0.2%,以這樣的量能來說,台灣現階段經歷過去1、2年累積的防疫能力、檢疫、篩檢、匡列等量能,都比疫情在Alpha、Delta階段要好得多,所以現階段去做防疫的調整,相較於前2年,他認為是往好的方向發展。

柯紹華也提到,民眾關心的檢驗量能、專責病房、負壓病房是否充足,指揮中心有嚴密監控,相關收治標準、解隔標準也有做動態調整做資源配置。

他認為,目前防疫物資、疫苗、檢驗量能都不缺,且Omicron在疫苗覆蓋人群的本土確診重症率不高,國際政治經濟局勢因為俄烏戰事膠著與中國華東華南疫情,東亞短期會有動盪的機會相對減小,諸多因素綜合起來,目前大概是台灣在未來幾個月可承受防疫策略改變代價的最好時機。

染疫人數大增...接觸者放寬匡列隔離標準可行?

為了保持醫療量能,針對指揮中心提出接下來針對接觸者放寬匡列隔離標準,是否可行?

柯紹華表示,「這是一個大方向,但時程上是可以調整的,像疫情這種未知的狀況,台灣在過去1、2年,其實不像其他國家有些嚴重影響到民生、經濟發展,逼著國家在防疫和經濟之間一定要做出嚴酷的選擇。」他認為相對而言台灣在經濟層面上承受的壓力,也不像其他國家來得大,因此疫情相對可以慢慢開放。

「當然大方向上大家都希望能夠回到一個跟病毒和平共處的疫情常態,但在這當中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從原本在醫療機構收治的確診者,慢慢過度到部分醫療機構收治、部分到集中檢疫所,從集中檢疫所再到防疫旅館,從防疫旅館進到居家隔離。」柯紹華表示,這樣循序漸進的好處是,如果一旦疫情發展不如想像中樂觀時,要隨時回頭調整都還有餘裕。

他指出,目前現有的居檢所跟防疫旅館,都有入境居檢或匡列居檢的民眾在,即便現階段要把無症狀的確診者放到居檢所或防疫旅館,也需要一段時間把現有匡列居隔的人從居檢所清空,再把確診者放到居檢所裡面,「這些都需要調整跟清空的時間。」

在開放與社會能承受代價間要取得一個平衡點

對此柯紹華認為這部分各界持不同意見,醫界有的認為針對過去這段時間,擔心入境者在完成檢疫天數後測陰性,但進到社區後陰轉陽,「的確在臨床一些零星個案有這樣的狀況,在這部分我覺得可以客觀討論,看現階段確診者裡面陰轉陽的個案中,有哪些是真的入境後超過檢疫天數陰轉陽,都可以再做調整。」

他表示,目前先試著把檢疫天數下修是不錯的做法,「當然這當中難免有漏網之魚,但在開放與社會能接受的代價之間要取得一個平衡,而且天數要調整這部分,相對沒有這麼困難。」

目前不論是境外或本土Omicron,重症比例都很低,柯紹華認為現階段防疫策略可做一些適當的調整。(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柯紹華認為,現階段剛好可以退回個人防疫觀念,也就是政府可以逐漸從強制性的防疫規定中退場。「經過了2年多的疫情,絕大多數國民對防疫都已有基本認知,自己衡量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條件,還有工作場所的狀況,在給定的染疫風險機率與罹患COVID之後重症與後遺症與否的期望值之下,每個人自己調整自己的防疫作為。」

別輕易把不同國家的防疫模式直接套在台灣

至於新冠藥物的部分,柯紹華表示還是要看數字說話,「究竟我們現有Omicron確診者裡面,到底現階段有哪些患者是已使用了新冠藥物?不管是瑞德西韋這類口服藥等,有多少比例是病人須使用藥物的?如果比例跟中重症一樣比例很低,其實藥物大家也不用急著去搶購。」

柯紹華也提醒民眾,其實在防疫上可以稍微放寬心持平以對,「過去2年在全世界染疫地區裡,台灣民眾已經展現高水準的自律行為,這是台灣民眾值得驕傲的地方。當然Omicron疫情在一般民眾之間也有兩極化的聲音,緊張擔心就防疫角度而言是一件好事,比較會去做好個人防疫;但另一群民眾認為中重症比例不高,很多歐美國家也陸續解封,應該在開放上做一些調整。」

柯紹華認為,現階段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疫情背景,有些歐美國家可以這樣做(完全不防疫)是因為他們前面已經普遍存在Alpha、Beta階段,大規模接受過染疫。他也建議政府及民眾,不要太輕易把不同國家之間的防疫模式直接套在台灣身上,「還是期望我們能一步步穩穩地發展成專屬台灣的防疫策略。」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