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達2021年大賺卻減資,還分三年才配完息,2022年4月面板報價重挫,2022年獲利前景不妙,友達對不起已長期投资之股東。
電視面板報價跳水,2022年4月下旬各尺寸面板價格平均重挫5%,跌幅再度擴大,外資圈示警聲浪再起,對友達、群創後市極保守以對,推估股價最低分別下探14與12.4元!?
友達2022年若能依歷史配息均值──EPS之50%,2022年每股可配3.2元──那麼,被外資看衰到14元之目標價為基準,殖利率高達22.85%,股價有此護身,怎會重挫!?群創不要學友達2021年大賺卻減資,那股價應不會也下修。
反正,把面板、半導体當成原物料,隨景氣循環、報價波動的外資,看錯次數多、機率高,也沒啥好大驚小怪的:本人好奇的是,外資刻意忽略科技上游股的創新能力,是無知還是狼子之心?
外資看衰台灣面板產業
各尺寸電視面板4月下旬平均跌幅高達5%,以個別尺寸區分,75吋、65吋面板各跌了4%與7%,55吋跌2%、43吋跌7%、32吋跌5%;加計4月上半月的報價表現,面板價格全月重挫6%。
以「報價高低」來評斷科技股的多空,本人認為很不妥:因為半導體(IC Foundry/ DRAM/ Flash Memory等)、面板(TFT-LCD/AMOLED等)這些科技代工、元件和零組件製造不是青菜蘿蔔,秤斤論兩賣; 要不然製程、產品創新所驅動的股價多頭,是誤會一場嗎?
若是要說半導體V. S.面板的創新模式有所不同,那麼只能說晶圓代工業者間的競爭力差異,在於垂直創新(Vertical Innovation)──由成熟製程一路推進到先進製程(7奈米以下);然而,記憶體及面板業者間的差異,可能在於其水平創新(Horizontal Innovation)──增加對不同終端產品的應用。
因此,面板業者的競爭力受限於這樣的水平創新能力,在新的應用之營收尚未突破臨界值(Critical Mass)前,機構法人的分析師多會以佔其營收為大宗的產品類別──例如友達、群創的電視用面板──之「推估」報價趨勢,作為股價多空的依據。但這樣的產業調研、估值方法有重大盲點。
台灣「面板雙虎」與中國競爭的差異化優勢
一、面板的水平創新能力,受到交期、批量、良率、合約保密等因素所影響,其營收與獲利率要到公司發佈每月盈餘報告(Monthly Earnings Report)後才確知。外資分析師多半是靠訪廠、詢問上下游業者等「不外傳之祕」來獲取關鍵資訊──但也不能太準,要不然就構成「內線交易」罪。
二、面板廠採用的平面顯示器設備(FPD Equipment),雖不若晶圓代工的EUV設備搶手,但因供應商也是寡佔的市場結構,因此廠商擴廠前要先搶生產設備,當三星這種深知這樣產業遊戲規則的領導廠商,已宣布提前退出LCD生產,加快搶進(AM)OLED的生產──而這類高端面板產品所需的生產設備,應早被三星訂購一空了吧?如果不假,中國面板廠擴廠後,也無設備可買,那如何增產殺價?
三、台灣「面板雙虎」即使無力搶進(AM)OLED的面板新藍海,但友達有優異製程創新,群創有龐大出海口(電動車、日系品牌電視),且兩者都受益於台灣完整的科技產業聚落,這是與中國同業最大不同的「差異化優勢」所在!
畢竟面板的採購除了價格外,還有良率、客製化、製程優化、整合性供應鏈服務等「工業品購買行為」的因素要考慮。
以報價評斷科技股利多、利空有盲點
大摩指出電視面板價格出現如此跌勢,主要原因是電視品牌廠考量地緣政治風險、通膨壓力以及高漲的物流成本,對終端需求看法變得保守,因而降低對面板採購量。那麼既然近年一再看衰面板產業,外資乾脆清光台灣面板股部位,好空出「看圖、看價編故事」的人力,到其想炒作且已先卡位的類股不就好了!?
最後,外資的產業分析報告,因其高薪聘用的分析師學有專精,一般而言採「大數法則」來研判股價多空走勢。然而,也因資訊不對稱(公司V. S.客戶的合約保密條款)或是更為深層的策略佈局、組織網絡效益、創新模式與能力的差異,導致「產品報價、規畫中新產能」這樣明顯且公開的指標往往錯很大!
總結,友達公司治理不彰,對自家創新沒信心,導致其經營策略淪為無能因應景氣循環、競爭壓力,這樣的經營團隊對不起長期投資股東。如今公司派又妄想剝奪現有股東2021獲利之合理配息權利,難道「股東行動主義」在台灣已壽終正寢了嗎!?
本文授權轉載自邱宏仁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