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林白水。本文不代表《信媒體》立場)
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明知鬼路兇 偏偏行鬼路
2022年04月15日到4月16日台灣Covid-19確診者連兩日破千例。醫師沈政男直言到每日破十萬例,只需要26天。而政府除了加買70萬劑口服藥,呼籲民眾加強第三劑外,並無其他相應政策,顯得老神在在。陳時中在受記者訪問時說,現在防疫只重視重症,規模並不重要。陳時中的規模不重要是,醫護也確診不重要,然後重症不會隨著規模擴大而增加?
荒謬的防疫策略
根據4月12日陳時中在《新聞放鞭炮》專訪時指出:「以目前的趨勢,4月底本土個案上千例幾乎是一定會的,目前北北基桃是高風險區,未來看來,其他幾都不明感染源都相對少,雙北比較多,桃園則是起起伏伏。不管是集中檢疫所、加強版防疫旅館的增加,或居家照護,都要準備好。
因應Omicron疫情,今年醫療量能的準備和去年不同,去年是疫情就趕快開病房,甚至降載,現在則是兩者並重。陳時中表示,基本醫療要守住,很多基本醫療對生命的威脅大於Omicron,不能降載的太過分。目前台灣專責、負壓隔離病房已開到4000多床,本土個案中重症比例為0.38%,如以百分之1的比例來算,能承受的中重症規模可以有40萬人」。但如果是百萬例確診呢?甚至是五百萬例以上確診呢!陳時中坦言,台灣染疫人數可能高達345萬,那麼台灣醫療能撐得住嗎?而這前提是沒有任何醫護染疫。
但根據2022年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全台灣病床統計,台灣現在病床總數是168266張床,那麼試問,16萬8千多張床如何應對數萬甚至不斷疊加的重症病人?根據公衛專家何美鄉說法,如果形成普遍染疫,這就會形成一個集體免疫。讓病毒在人體內被免疫系統殺死,這叫不與病毒共存,這叫台灣防疫新模式,也叫顧經濟和顧防疫?那北歐那些國家,是在台灣未實行新台灣防疫模式之前,替台灣先行新台灣防疫模式嗎?
佛奇說:「集體免疫對Covid-19不適用」
這種寄望把Omicron當成天然防疫疫苗構想雖然美好,把新冠病毒當流感化,台灣真能負荷嗎?台灣在沒有新冠病毒,大眾防疫意識薄弱時,台灣流感每年奪走多少人命?根據2022年衛生福利部網頁,台灣疾病管制局與美國NIH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的跨國合作研究指出,我國每年估計約有4,500人死於流感(每十萬人約有二十人死於流感),相當於我國國人十大死因之第九位。也就是這種只存在網頁上,然後宣而不言,台灣人在無意識危機下所產生的死亡悲劇。新冠病毒在假設可以流感化下,那每年死亡人數將會是多少?恐怕那時責任都是歸諸於人民,因為人民是巨嬰,所以這不是政府責任。
但COVID-19真能流感化嗎?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所長佛奇(Anthony Fauci)近日撰文指出,目前歐洲許多國家主張群體免疫,傳統的群體免疫概念可能不適用於新冠病毒,並表示這意味著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新冠病毒不會在人群中消失。根據《CNN》今 ( 16 ) 日報導,佛奇最近在《傳染病學期刊》上與學者合作撰寫一篇關於「群體免疫」的論文,針對群體免疫可能無效佛奇進一步解釋。他舉麻疹為例,麻疹病毒也是透過空氣傳播,若無免疫力 10 人中有 9 人會被感染,傳染力相當於 Omicron 變異株。
而美國成功阻止麻疹病毒傳播的原因有三:有效的疫苗、不會隨著時間發生重大突變的病毒、成功的兒童疫苗接種。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數據顯示,麻疹疫苗的預防效果為 97%,且研究證實一旦接種疫苗,保護力幾乎可以維持一輩子。然而,這三點卻無法對應到 COVID-19 疫情上。
台灣正在和病毒做一場豪賭,但代價是人民生命和健康
2022年1月3日健康潮引述一篇《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最新刊登的報告,反轉了Omicron傳播力強而毒性弱的看法。哈佛大學醫學院與美國麻州總醫院的共同研究指出,與Delta變體相比,Omicron病毒在南非地區的傳播速度確實有所下降,重症與死亡人口也比先前的疫情大流行時來得更少。但是,這並非因為Omicron的感染力比起Delta較衰弱。
但台灣為什麼未經Alpha、Delta等肆虐,重症的也比較低?甚至其他國家也是如此?其實這並不難懂,因為疫苗降低了中重症的比率,並非Omicron的病毒更低的病毒量更低,更不會造成重症。而另一項研究發現,Omicron病毒比較容易感染的是青壯族群,這也是Omicron病毒致死率較Delta低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結語:《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對Omicron研究報告結論是,同樣未接種疫苗者,Omicron較Delta住院率高75%,也就是Omicron病毒較諸顯現的致病率和重症率高出很多,是不容小覷的一種病毒。台灣試圖要借用這種病毒來建立集體防護網,恐怕得再三斟酌,否則怕會是一場旁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