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期貨市場三大法人外資、自營商、投信的進出動態,例如未平倉量,是觀察行情重要指標。
外資、投信、自營商在臺北股市是主要的法人,在期貨市場也是三大法人,其成交量具有一定的參考性質,臺灣期貨交易所除了每天公布各商品期貨如臺股期貨、電子期貨、金融期貨、小型臺指期貨的成交量與未平倉量以外,也看得出三大法人的動態。
期貨市場中的自營商部位大部分為了造市,投信,或者說基金公司,可分為主動型基金和被動型基金,如果是主動型基金操作期貨部位,大部分是為了避險,但目前占期貨市場成交量還不算大。
外資、自營、投信進出,三大法人決定期貨市場方向
在投信部分,比較被動型的基金、例如ETF的基金,在期貨市場部位比較大,因為目前國內市場流行「正2」、「反1」等槓桿型的ETF,必須在期貨市場建立部位。
外資是期貨市場中重要的法人參與者,其動態極具參考,籌碼的進出、未平倉的量(OI,多空互抵消後淨部位)常常被當成判斷市場下一階段方向的參考指標。
例如2021年1月20日、29日這兩天外資的未平倉量(多空互抵消後淨部位)爆量大增,這兩天剛好也是臺股從16,153點大跌到15,138點的時段,而且臺股在29日之後開始反彈,隔天2月1日出現第一根紅K以後,拉回16,424點。
外資淨未平倉量連續增加,市場多頭的機會大
外資如果有持續的多單未平倉量,表示看多後市,如果未平倉量連續的下跌,表示行情可能偏弱。
曾經有法人設定操作策略,當外資未平倉量(多空互抵消後淨部位)連續三天增加,且期貨價格在10日均線以上,則偏多操作,如果未平倉量連續三天下跌,且價格在10日均線以下,偏空操作,配套合理的停損停利機制,去回測2008年到2021年5月,可以發現每年的報酬率都是正的報酬。
事實上,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的論文「期貨前十大交易額未平倉口數與臺股漲跌趨勢關係之探討」實證結果顯示,無論是在當月前十大交易人未平倉或是所有月份未平倉口數,與臺股之漲跌趨勢關係,以5日平均數採複迴歸分析時,皆呈顯著且正相關。
市場歷史資料實證,前10大交易人未平倉量有意義
尤其當下列兩個條件,第一,當月前十大交易人未平倉口數在多頭未平倉口數繼續增加(收斂呈現持續性)或空頭未平倉口數持續增加時(發散呈現持續性),其持續的日期至少5天以上。
第二,當月前十大交易人未平倉口數若呈現收斂或發散,且越過平均值(所有樣本數之平均數),若呈現同方向前進的時間愈久,同方向的值愈收斂或愈發散,則其表現趨勢的力量也愈強。這兩個條件達到時,當月前十大交易人未平倉口數對於臺股轉折點有價格發現之效用。
又一般而言,期貨市場的成交量,會決定指數波動的大小,市場行情波動越大、成交量會放大,若指數陷入盤整低迷、成交量會縮小,成交量反映波動。而未平倉量可以參考行情方向。
但「未平倉量」判斷行情也不是百分之百準確,例如2020年11月到2021年的1月,外資的未平倉量(多空互抵消後淨部位)明顯的減少,從4萬多口一路減少到 -2萬多口,這段期間臺股指數從12,546上漲到15,138點左右,臺股反倒大漲3千點。
外資採雙操作策略,有時以反向ETF取代空期貨
原來,外資在操作時候,也常常做多現貨,去買ETF的反向,這時候如果外資匯入臺幣升值,外資在部位上沒有損益,卻賺到臺幣的升值,外資也常常用買反向ETF來取代在期貨市場空頭部位,所以有時候看到外資空單減少,卻在ETF反向的部位是增加、臺股現貨也增加的,因此觀察臺幣的動向也很重要。
此外,臺灣期貨交易市場中,一般自然人,也就是所謂的「散戶」占了48%,為小臺指期貨的主要成交人,有趣的是,外資以大臺指(TX)建立多空部位,也會在小臺指期建立部位,而外資的部位,恰好是觀察散戶動態的反向指標,如果外資作多,表示散戶做空。
統計上也發現,如果外資在小臺指偏多做,散戶偏空做,市場行情比較往上走,如果外資偏空,散戶偏多做,行情就比較弱勢。
每天下午臺灣期貨交易所公布的三大法人留倉數據,是頗具參考性的,然而籌碼指標只是眾多的參考指標之一,亦須搭配技術面等其它參照值,還有適當的停損機制、資金控管,才是長期交易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