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宣布「堅持動態清零政策」。
這和前一天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所刊出,檢討北京封城政策的「北京背水一戰」文章大相逕庭。原先胡錫進文章刊出之後,各界紛紛以為是中南海要試探防疫政策轉變的風向球。沒想到24小時不到,習近平就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正式落槌定調持續清零政策。
科興疫苗對Omicron幾無防護力
為何中國必須堅持清零?外界有各種不同的說法與推測。
首先,以中國的防疫結構而言,原先以中國本地製造疫苗接種為絕大多數的防疫架構,在年初香港遭遇Omicron重大災情之後,香港大學相關的第五波疫情模型研究報告就正式指出兩劑科興疫苗對Omicron的防護力竟然不到3%,即便是三劑科興,在接種六個月之後對Omicron的保護力也僅有8%。
對比三劑復必泰(BNT)在接種六個月之後對Omicron仍有77%的有效率,科興疫苗可以被認為對Omicron幾無防護力可言。
如果以這個數據作為習近平堅持動態清零的理由,在香港疫情之後對大上海的清零政策或許還可以解釋。但是大上海地區的疫情在封城逾月,付出了極大的經濟代價之後,發現即便存在科興疫苗對Omicron保護力不足的問題,上海疫情的重症比例及死亡率並未顯著的太高於其他國家,這和香港的疫情有非常大的不同。
(更多新聞:中國動態清零、大舉封城背後 是習近平「稱帝」的理性算計)
疫情外溢至三四線城市維穩代價更高
如果上海的統計資料可信,那麼香港的疫情或許可以歸因於防疫體系結構與公立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為主。以中國在一級城市都會區豐沛的醫療資源,二甲級醫院(相當於台灣的區域醫院)以上幾乎盡是公立醫院,以及各醫院當中堅強的共產黨部與書記指揮體系,或許才是讓現階段習近平認為中國在Omicron防疫當中仍有能力清零的主要考量。
必須在現階段清零的另一個考慮,是在於儘管上海不論代價的整個防疫過程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疫情控制成果,但是這樣的成果不表示一旦疫情外溢至三、四線城市,或廣大的農村地區,整個重症率與死亡率依然可以壓低。
如果在三、四線城市與農村地區疫情擴大造成重症就醫困難,延伸的維穩代價不見得比北上廣深的封城來得好處理,或許這是習近平當前必須將疫情嚴格控制在一、二線城市的主要原因。
(更多新聞:人物專訪2》只要病毒存在 中國想清零就會越來越難 陳培哲:台灣最快5月中達疫情高峰)
透過清零政策達到「以工代賑」達到維穩
但是延伸的問題就是這樣的封城防疫可以持續多久?以當前中國在mRNA及次單位蛋白質疫苗研發的遲緩與產量的受限,幾乎可以確定在這波Omicron疫情當中很難有中國自製的mRNA或次單位蛋白質疫苗可供大規模接種。
但若是改向歐美採購現有的mRNA或是次單位蛋白質疫苗,姑且不論對中國現有快速下降外匯存底的斲傷,光是要中國承認「必須要靠西方世界國家的生物科技來拯救中國」就幾乎是完全不可能,更不用提在俄烏戰爭當下,已經在各種大內宣下妖魔化西方世界的中國社會。
另一方面,在這樣不斷類封城的防疫作為下,必然會影響中國今年的經濟成長。在過去幾年美中貿易戰的延續,以及俄烏戰爭擴大貿易制裁的影響下,中國今年的經濟成長率極可能會逼近所謂的社會動亂線。在這樣的困境下,習近平更不得不使出清零手段,透過不斷的篩檢與各式各樣的物資發放,來達到以工代賑與穩定社會基層的目的。
當然在這個清零政策下,各式各樣的陰謀論還是此起彼落。不論是中國預計攻台或援俄前的壓力測試,或是習近平想藉著防疫清零來建置屬於自己的白衛兵勢力,這些都有一定的依據與理由。
如果台灣「從共存到逐步開放」策略成功,將對北京造成極大政治壓力
不過光是就中國現有可以動用的防疫資源而言,面對Omicron疫情似乎也只能以不斷反覆的類封城手段來壓低整個疫情的曲線,讓中國高度集中於城市與大型醫院的醫療體系得以支撐。
反倒是台灣自4月底以來的防疫政策轉變,從去年在Delta階段的完全清零,到今年第一季的「以清零的態度共存」,而至目前的「從共存到逐步開放」,如果台灣在這個防疫政策的轉變上最終取得成功,對北京將會是極大的政治壓力,甚至影響習近平在俄烏戰事下對台政策的方向與步調。
因此在這個前提之下,台灣在這一波的防疫政策轉向,以及未來邊境管控縮減之後可能面對的種種問題,必然會遭遇比前兩年更大的阻力或甚至破壞,這是台灣在由衛生醫療體系所主導的防疫事務之外,整個國安體系必須以最壞的打算來小心翼翼面對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