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是俄羅斯紀念二戰戰勝納粹德國的「勝利日」,俄羅斯總統普丁在發表談話時仍聲稱,入侵烏克蘭為「特殊軍事行動」,是必要、也是正確的決定,但他的簡短談話中並未宣布俄軍勝利,也沒有透露下一步的計畫。換言之,這場戰事仍將繼續「歹戲拖棚」。
隨著戰事不斷拖延究竟帶給全球經濟情勢、金融市場什麼樣的變化?對於台灣的經濟發展又有哪些衝擊?《信傳媒》日前專訪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進一步解析總體經濟、金融市場的看法。
林啟超先是指出,這場戰事最後怎麼去定義「結束」,現在都還言之過早,他舉例,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到現在也沒有結束,雖然法理上仍歸屬於烏克蘭,但實際上幾乎已經由俄羅斯實質掌控。
西方聯手制裁俄羅斯,貨幣是否走向「美元+1」值得關注
回顧這場戰事已經長達2個多月,俄羅斯持續遭到西方國家聯手制裁,繼歐盟日前將7家俄國銀行逐出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支付系統名單之後,歐盟也提議擴大制裁措施,打算將俄國最大銀行聯邦儲蓄銀行(Sberbank)與其他2家銀行,剔出SWIFT系統之外。
林啟超認為,對於俄羅斯境內的企業來說,過去它會發行美元債券籌資,畢竟美元貨幣是市場上流動性最好,但如今俄羅斯銀行被趕出SWIFT系統,等於無法參與美元系統的交易,若美元債券的利息改以盧布支付,勢必讓外國投資者退卻,使得俄國企業未來該怎麼去籌資將是一大問題,這將會直接影響俄羅斯經濟面臨嚴重衰退。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2022年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GDP)將萎縮8.5%,甚至《彭博》報導,俄國財政部內部預測今年GDP可能萎縮多達12%,面臨近3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幅度。
林啟超觀察,俄國銀行被踢出SWIFT系統,另一個中長期的效應值得留意,包括目前中國企業向俄羅斯購買石油等能源商品可使用人民幣支付,而中國也正積極與沙烏地阿拉伯談判,沙國可能允許中國以人民幣計價購買部分沙國石油。
林啟超指出,國際貨幣未來會不會走向「美元+1(指人民幣)」趨勢,甚至俄羅斯及中國走向「去美元化」的步伐值得密切關注。
(更多新聞/首席看總經》「阿拉伯之春」恐重演 台新金李鎮宇:「矽通膨」引領薪資上漲 台灣物價回不去了)
「全球分化」是未來趨勢,供應鏈「安全」更重於「成本」
事實上,自從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全球化潮流風起雲湧,一度全球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高達6成,但從2017年、2018年開始,該比重已經慢慢降下來,2021年比重已降至5成左右,顯示出近年來全球化趨勢已經逐步轉往「全球分化」的方向走。
林啟超觀察,2017~2018年美中陸續發生貿易戰、科技戰、疫情戰之後,使得全球的供應鏈開始發展出「中國+1(指中國以外的市場)」,而這一次的俄烏戰爭爆發後,給了各國最大的省思是,陸續重新盤點究竟供應鏈是否「安全」。
像是歐盟有高達4成的天然氣皆來自於俄羅斯,若僅單就成本考量下,採購俄羅斯天然氣成本確實最低,但在「全球分化」之下,使得歐盟也不得不開始轉向採購其他地區的天然氣,換句話說,供應鏈已經不再像過去是以「成本最低」為主要考量,如今已經轉變為,供應鏈是否「安全」是最重要的戰略考量。
林啟超也提到,「即使俄烏戰爭往好的方向走,但供應鏈分化一定是未來趨勢,至少未來5~10年肯定是往這個方向。」不過,當全球化走向全球分化的時候,供應鏈逐步從長鏈變成短鏈、甚至是碎鏈,尤其安全供應鏈的戰略考量之下,也勢必將推升生產成本,最後必然會反映在物價上面。
這兩件事情讓民眾最有感:物價上漲、股市加大震盪
俄烏戰火衍生的衝擊,已讓原本飽受打擊的全球供應鏈面臨更多新問題,比方說,歐洲汽車產業重要的原料都來自於烏克蘭與俄羅斯,但目前生產原料的工廠幾乎都已停擺;另外,俄羅斯和烏克蘭是世界兩大糧倉,也因為兩國戰火延燒,嚴重衝擊到全球糧食供應鏈。
林啟超指出,即使沒有俄烏戰爭,早在去(2021)年第3季起,投資團隊就已經陸續提醒,今(2022)年的經濟景氣將會放緩,當時認為通膨率最高可能落在今年3、4月;但未料今年又有俄烏戰爭爆發,意味著高通膨率勢必還會持續下去。
林啟超認為,對於一般民眾來說,戰事的衝擊主要有兩件事情感受最為深刻,一是實體經濟的通膨議題,物價上漲更有感;第二是金融市場的影響,由於通膨率持續高檔,使得全球主要央行加速升息步調,資金退潮下股市也將面臨更大的震盪壓力。
(更多新聞/首席看總經》留意「螺旋式」惡性通膨循環 富邦金羅瑋:2023年全球經濟不樂觀)
聯準會激進升息
另外,林啟超也示警,假設戰爭持續往後拖延,全球經濟成長率勢必更往下走,通膨率會往上,「景氣除了軟著陸之外,我們可能還要擔心會不會有硬著陸的問題。」
從過去的歷史經驗來看,1970年代全球經歷兩次石油危機,造成油價狂飆,當時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最高曾來到14%左右。
林啟超分析,當時的高通膨主要是因供給面所致,石油價格上漲而拉升高通膨;而這次的高通膨,以美國來說,供給面除了有石油上漲因素之外,還有缺工、缺料、塞港問題,特別的是,美國還祭出極致性的財政政策,大撒幣直接發放現金給公民紓困,使得民眾需求相當旺盛。換句話說,需求一下子大量增加,但供給卻無法在短期跟上來,供不應求造成產品價格上升。
如今又因為俄烏戰爭情勢,導致通膨壓力更高,迫使各國央行採取積極的升息動作,打算先把需求壓下來,讓供給有時間追上來。因此,美國聯準會在5月初也宣布升息2碼,符合市場預期。
經濟硬著陸隱憂加溫
目前主流市場也預期聯準會在6月還會再升息2碼,甚至全年不排除共升息10碼,林啟超分析,目前聯準會正在「努力追趕」通貨膨脹的速度,雖然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認為經濟有望走向「軟著陸」,但市場早已在做景氣變緩的準備,甚至擔憂可能走向「硬著陸」。
林啟超認為,經濟走向硬著陸確實有可能,畢竟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大幅度升息,利率一下子拉到3%以上,目前觀察實體經濟的房貸件數已經開始走緩,預期未來一、兩年的消費力道會變弱,企業投資也會下滑,美、歐、中三大貿易經濟體也走緩;金融市場的大戶壽險業也伺機投資海外債、減碼台股。
而貨幣政策通常會遞延9~12個月,因此林啟超認為,依照時間推算,2023年的經濟成長率表現恐怕會更差。不過,他分析,聯準會心中的劇本可能是,等到2023年上半年經濟面臨衰退,若那時通膨數據已經有效回落至4%以下,那麼聯準會就有理由不升息,甚至有空間回頭降息。
(更多新聞/首席看總經》未來三到五年通膨都是重要議題 永豐金黃蔭基:股、債市麻煩了 只有商品資產會好)
台灣央行6月升息機率大
面對指標性的美國聯準會啟動升息循環、強勢的鷹派作風,台灣央行接下來恐怕也會面臨兩難。尤其台灣央行立場一向偏鴿,但全世界都朝向緊縮貨幣政策,台灣恐怕很難置身事外。
林啟超認為,台灣6月召開理監事會前夕,已經可掌握到聯準會5、6月各升息2碼的訊息了,因此台灣央行6月跟進升息的可能性相當大,升息1碼也相當合理,如果台灣央行升息幅度太少,台美利差擴大可能讓新台幣進一步貶值,對於進口通膨的壓力會更明顯。不過,台灣在5、6月也面臨疫情高峰的考驗,倘若疫情比預期來的更嚴重,屆時台灣央行6月是否要升到1碼也必須權衡。
全年GDP難保「4」
根據主計總處最新預估,台灣今(2022)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已下修至4.02%,央行則預測今年經濟成長率4.03%,不過這些預估似乎都還沒有納入本土疫情的變數,對此,林啟超認為,台灣今年要「保4」本來就具有挑戰性,主要原因是,全球景氣已經走緩、聯準會升息速度絕對超過預期、中國封城供應鏈停擺,如今台灣又有本土疫情影響,要「保4」相當不容易。
在美國進入升息循環下,台股波動更加劇烈,投資人操作難度大幅升高,林啟超指出,對於金融市場來說,目前正在反映的是,2023年的存款利率可能會到3%,資金慢慢從股市流到債市的趨勢將越來越明顯,建議投資人在未來半年至1年內,若有反彈,就應該降低資金放置在股市的比重,畢竟「閉著眼睛隨便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