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8成太陽能板來自中國 歐盟擺脫能源依賴不能「換湯不換藥」

能源轉型

本文作者為:

波瑞爾(Josep Borrell),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

霍耶爾(Werner Hoyer),歐洲投資銀行(EIB)總裁。

前情提要:

5月30日歐盟各國達成協議,於今(2022)年年底前禁止俄羅斯9成石油進口,國際油價應聲衝上每桶120美元。歐盟能源戰略該如何轉型?

一些專家認為,重返化石燃料懷抱只會加劇氣候危機,歐洲應藉機致力發展再生能源,如此一來才能真正實現能源安全;然而也有經濟學家指出,油價上漲使通膨惡化,政府不宜再將轉型成本加諸於民眾,各國最好跟法國一樣訴諸核能。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迫使歐盟加速調整能源和氣候政策。克里姆林宮(Kremlin)愈加將能源當作政治工具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減少對俄羅斯出口之化石燃料的依賴,從而降低該國影響力。

這麼做既有地緣政治理由,也與因應氣候變遷的必要性重疊。「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關於打擊氣候變遷的最新報告強調這項任務相當急迫。為避免全球氣溫出現災難性驟升,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於2025年達到最高峰,此外還須謹慎管理整體經濟向乾淨能源轉型、應對不可避免的社會和經濟後果。簡言之,這必須是一個「符合公平正義的轉型」。

(更多相關新聞:油價飆上120美元!歐盟禁止90%俄國石油進口 莫斯科每月少賺兩百億美元

乾淨能源是正解,但不能只依賴少數幾國

歐盟和歐洲投資銀行在這一轉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投資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和綠色氫等創新技術,是應對俄羅斯侵略和拯救地球免於依賴化石燃料的重要工具。我們每在國內能源轉型花費1歐元,就能讓一個發動侵略戰爭的專制國家失去1歐元;我們每在乾淨能源上花費1歐元,我們能自己做出決定的自由就會增加一分。對於幫助我們的國際合作夥伴加快脫碳,我們每花費1歐元,對提升韌性、打擊氣候變遷的投資就增加一分。

俄羅斯224日入侵烏克蘭以來,歐盟一直在加速其能源轉型計畫,以助歐洲盡快終止對俄羅斯化石燃料進口的依賴。儘管這無法在一夜之間實現,但如今這麼做的動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我們能透過提高效率、多元化供應和增加再生能源實現能源獨立。從超國家機構一直到家庭和個人,這一過程需要在各層面進行動員。

不過,有兩項重大前提需要考慮。首先,絕不能讓尋覓俄羅斯天然氣替代品的供應商使我們陷入新的長期依賴,開始大量投資化石燃料基建,儘管這在短期內確實相當重要。有鑑於現在已有更具氣候意識的選擇,這麼做不僅成本高昂,對地球而言也會造成災難性後果,說實在並不必要。

其次,我們也不能換湯不換藥,只是將過度依賴化石燃料,變成過度依賴綠色轉型所需的原料。這些資源高度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而這些國家並非所有人都和和歐盟擁有相同的價值觀及利益(編按:2020年歐洲進口的太陽能板中高達75%都是來自中國)加強歐盟的戰略自主性和韌性,必須是轉型的關鍵目標。

(更多相關新聞:歐洲斷氣危機逼近!俄羅斯殺雞儆猴 先砍掉保加利亞、波蘭天然氣

綠色投資能帶來更多戰略自主權

歐洲無法單獨達成這個目標。成功對抗氣候變遷、抵禦俄羅斯侵略都是需要各國一起面對的全球挑戰。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的戰爭強化了減少化石燃料進口、投資氣候友善能源方案的戰略依據。

這就是歐盟積極參與氣候外交的原因。我們希望鼓勵其他國家提高自身氣候政策的雄心,此外我們投入大量資源與夥伴國家合作,讓他們也能轉向具有韌性的淨零排放經濟。藉由「歐洲綠色協議」(European Green Deal)和新的「全球門戶」計劃(Global Gateway)倡議,歐盟機構和成員國正在推動投資3000億歐元(約為3250億美元)至綠色和數位基建,以應對氣候、生物多樣性和能源危機。

同時,歐洲投資銀行誓言2030年前投入1兆歐元至氣候行動和環境永續投資。透過新的全球發展部(EIB Global),歐洲投資銀行正與世界各地夥伴合作,為能源效率、再生能源和電網項目調動資金。

作為歐盟「歐洲隊」(Team Europe)合作一環,歐洲投資銀行支持乾淨能源的未來,包括投資塞內加爾(Senegal)的太陽能、資助亞美尼亞(Armenia)建造節能幼稚園等等。該銀行還協助建立和南非的「公正能源轉型夥伴關係」(Just Energy Transition Partnership);為「國際太陽能聯盟」(International Solar Alliance)提供支援,該聯盟以印度為基地,支援105個熱帶國家發展太陽能;和阿根廷簽署了綜合性水管理和防洪計畫。 

歐盟隨時準備支持國際社會終止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俄烏戰爭並非推遲投資氣候行動的理由,相反地,加大綠色投資將帶給我們更多的戰略自主權。脫碳已成地緣政治當務之急,我們呼籲各國政府和國際金融機構合作夥伴與我們一起加快為乾淨能源融資。透過追求氣候中和,我們也能實現能源安全。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校稿潤飾。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