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疫情持續延燒,截至13日止,國內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後發生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的人數已達8人,好發於確診康復後的兒童。
根據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兒童重症累計50例重症、17例死亡,重症個案中腦炎有18例、肺炎9例、敗血症3例、哮吼5例(3人已出院2例移除呼吸器)、家中死亡5例、MIS-C有8例、共病2例。
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在臉書上指出,今年目前台灣染疫兒童人數約為53萬人,「亞洲人感染Omicron變異株後發生MIS-C的機率推估為萬分之一,發生時間為感染後2-6週,會有遞延效應,目前潛在可能發生MIS-C的人數為45(53-8)人。」
謝宗學也提到,隨著染疫兒童持續增加,未來發生MIS-C的兒童人數將持續上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日前指出,目前台灣兒童重症率約為日本的10倍、南韓的6倍。
針對兒童新冠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目前國內處置為何?台灣能守住嗎?與病毒共存還要注意哪些事?
(更多新聞:台灣至今無完整血清報告》對的事公務員也不敢做 彰化事件引發寒蟬效應超出想像 )
MIS-C個案只是高峰剛開始,之後每月恐爆167例?
謝宗學表示,台灣新冠肺炎併發兒童腦炎的病例出乎意外的多,也讓他這次對於台灣發生MIS-C的機率是否能守得住萬分之一的關卡不太有信心,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之感。
不過他也提到,對於台灣MIS-C的死亡率會比1-2%低這件事有信心,「因為台灣兒科醫師有豐富治療川崎氏症的經驗,加上家長的警覺和就醫的便利性,除非醫療量能嚴重崩壞,相較於猛爆急性腦炎,MIS-C有比較充足的反應時間。」
台大兒醫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12日上午則在疾管署召開的「兒童新冠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臨床處置與案例研討會」中分享國外研究,也指出白人MIS-C確診後發生機率為100萬分之316,亞洲國家發生率也算高。
呂俊毅表示,台灣自今年1月到現在有52萬個20歲以下的人確診,「比例算下來,未來一個月左右會有167個MIS-C個案、1年可能會有650個MIS-C個案。」他提到這只是粗估,但也提醒目前看到的MIS-C個案只是高峰剛開始,說不定還會更高,因亞洲人發生率也可能比白人高。
對於台灣MIS-C個案是否還會往上?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在12日的疫情記者會中回應表示,MIS-C在美國觀察中,亞裔發生率似乎低於白人,目前國內共累計8例MIS-C個案,還需觀察6週左右,若以5月初10萬名染疫兒童來看,發生率為10萬分之8,還未達到美國的百萬分之316。羅一鈞也強調,發生率有可能增多,國內一年多前已建立治療處置SOP來因應。
台大醫:MIS-C和新冠染疫嚴重度無關
國內出現多起MIS-C個案,呂俊毅也分享收治2例兒童MIS-C個案,其中一名2歲女童5月12日確診,當時有發燒、咳嗽、腹瀉等,症狀緩解後,隔20天又再發燒到40度,並再度出現高燒,除嘔吐、肚子痛之外,甚至還出現耳朵痛、大腿痛等症狀。
呂俊毅表示,該2歲女童外觀表現疑似川崎症,包括發燒、結膜炎、草莓舌、頸部淋巴結腫大、皮疹等,後續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及單株抗體,目前還在醫院治療中。「起初她的活動力不錯,但MIS-C可能突然休克,相較川崎症較少發生休克,臨床上需要注意。」
呂俊毅指出,MIS-C症狀表現較易好發在兒童確診後2-4週(6週),以5-11歲、男童略多,表現類似川崎症但不完全相同,MIS-C會發燒1-3天以上,且合併至少2個器官系統異常,容易休克等症狀表現。他也提到,兒童確診後出現MIS-C,與新冠肺炎確診有關,但與新冠肺炎造成嚴重度無關。
「MIS-C和COVID-19都和SARS-CoV-2感染相關,但是具不同的臨床表現。」他指出,國外研究帶有某些基因者較容易出現MIS-C,「表現以腸胃道症狀如腹痛、嘔吐、腹瀉等最常見,此外也可能有頭痛、脖子僵硬、幻覺、異常行為等,以及心搏過慢等表現。」
針對治療部分,呂俊毅提到在還沒有完全有把握排除的情況下要適當使用抗生素,這些人雖都有COVID-19感染證據,不過應該不是在急性期,跟COVID-19的重症其實也不太一樣,這個階段不建議使用抗病毒藥物。
兒科急診醫:兒童與病毒共存之路還需面對「4大關卡」
至於兒童與病毒共存還要注意哪些事?謝宗學指出,根據最近的臨床經驗和閱讀文獻,與病毒共存之路至少需要面對「4個關卡」,從出現症狀後開始:
1. 發病後48-72小時內
反覆高燒、噁心嘔吐、食慾變差讓孩子不舒服,猛爆急性腦炎和其他嚴重併發症常出現於這個時期。
2. 發病後4-5天
高燒和其他症狀緩解,活力食慾恢復,但有時出現雙腿痠痛、無法行走、甚至茶色尿等「橫紋肌溶解症」症狀。
3. 染病後2-6週內
可能出現危及生命的 MIS-C,容易低血壓或休克,需要加護病房治療。
4. 染病後數月
可能出現「長新冠」症候群,目前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謝宗學表示,目前大概只有「不要染病」和「接種疫苗」2個方法能避免或減少上述4道關卡的考驗。他也強調,「終身不染病是不切實際的夢想,雖然過去對於兒童疫苗有些遲疑不決,親身接觸大量染病兒童後,真心覺得接種疫苗仍是利大於弊的選擇,沒有疫苗護體,面對的重症風險和後續可能的後遺症,遠遠超過疫苗可能出現的副作用,風險評估下效益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