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習近平》台灣攸關中國兩個大局 政大東亞所所長:這是最好也最危險的時代

中國議題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17日舉行「中共『二十大』與習近平執政十週年政策分析」 學術研討會,探討中國對台政策、兩岸關係和外交發展,以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人格特質、領導風格等議題。

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兼所長王信賢爬梳習近平過去9年對台政策,對中國而言,台灣已不單純是台灣問題,而是鑲嵌在「國家發展戰略」及「美中戰略競爭」這兩個大局之中。

「現在是最好的時代,但也是風險最高的時代。」王信賢建議,台灣最好的戰略就是「堅持本身民主成就」以及「耐心等待『後習』時代來臨」。

(更多相關新聞:解構習近平》政大東亞所教授:政治是鬥爭、安全靠集權 20大後恐唯習一人超齡留任

台灣是習近平「中國夢」核心

中國所謂「國家發展戰略」,包括建黨和建國這「兩個百年」(分別為2021年、2049年),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習近平明確將後者與統一台灣掛鉤。

王信賢分析習近平涉台講話,發現2017年十九大是中國對台政策重要轉捩點。2012年十八大(含)之前,習近平屢提「民族情感」、「民族利益」,然十九大(含)之後開始強調「民族復興」、統一和政治定位。

政治定位包含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的九二共識,還有自政策宣示邁向實踐方案的一國兩制。

2021年11月中共六中全會提出第三次《歷史決議》時,提及習近平的「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其詳細內容尚未公布,不過王信賢認為該方略將是2022年10月二十大重點,它不僅是統一台灣的政策宣示,還包括統一過程及後續事宜。

習近平對台政策與前朝大不同

王信賢觀察到習近平治下的中國對台政策,確實和過往有所不同。

例如以建立台獨份子清單、制裁台獨企業「精準打擊台獨」,大量邀請台灣人至中國這個「主場」進行交流以促進兩岸融合,對鳳梨、釋迦和石斑魚等農畜產品的經濟制裁也增加了。

除了頻頻派出共機擾台、共艦越過台海中線,採取「北平模式」以戰逼和、以武促統也在中國獲得廣泛關注。

法理方面,對內中國對《反分裂國家法》進行修法並提出施行細則,有人甚至提議制定《統一法》;對外則制定《反外國制裁法》,討論攸關台灣地位的二戰重要文件,例如《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舊金山和約》等等。

至於中國外交部近日聲稱擁有台灣海峽主權及管轄權,以及習近平簽署《軍隊非戰爭軍事行動綱要》,王信賢指中方可能將該綱要用於台海,這兩件事其實是具有邏輯聯繫的同一件事,都是中國整合對台政策的一部份。

(更多相關新聞:美國強調「台海就是國際水域」 矢板明夫警告:中國大打法律戰鋪陳攻台) 

台灣屬於華人地區,「民主典範」才能吸引中國民眾

「現在是最好的時代,但也是風險最高的時代」王信賢表示,台灣位於美中競爭最前沿,能見度非常高,然而一面倒向某方,恐面臨另一方施予更殘酷作法,且遭到同盟背叛的風險也相當可觀。

王信賢認為中國的論述「是有隱含統一時間表」,而台灣最好的戰略就是「堅持本身民主成就」。王信賢說明,台灣必須結合華人生活經驗和西方制度,重新定義台灣民主論述,並承認自己屬於華人地區,如此一來台灣作為「民主典範」對秉持民族主義的中國民眾才有吸引力。

另一方面,台灣也應保持戰略定力,耐心等待「後習」時代到來。不過他也坦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雖是習近平意志推動,但美中競爭就算沒有習近平恐怕也仍會發生,唯習近平的存在加劇、加快了這一態勢。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