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衝突升高 美中合作解決北韓問題?

國際政治

4月15日是北韓一年一度的重要節慶「太陽節」,為的是慶祝領導人金正恩的祖父,同時也是北韓國父、「共和國永遠的主席」金日成的誕辰紀念,如往年會舉辦重大的慶祝活動;只是,今年較受到外界的關注,尤其四月初川習會前後,美國一再強調對北韓發展核武的不滿,發出「已經準備好因應」的強硬態度。

北韓也不甘示弱,在太陽日的慶典當中,舉辦猶如武器展覽會般的閱兵儀式,大方秀出包括「洲際彈道飛彈」(ICBM)、「潛射飛彈」(SLBM)等多項武器,北韓二號人物國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崔龍海出面發表言說,表示「對美國還以毀滅性攻擊、全面戰爭及核攻擊戰」,雖然不如外界揣測有核試爆,不過據傳在太陽節過後,北韓曾試射飛彈但沒有成功。

與此同時,美國已在近日下令「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戰鬥群轉進朝鮮半島附近海域並展開軍事部署;此外,美國副總統潘斯(Mike Pence)也於4月16日抵達韓國進行訪問,據料將會與韓國代理總統黃教安談及「薩德系統」(THAAD)的議題。不但如此,近日川普在推特上的言辭,不斷強調美國已備好方案處置北韓問題,多數觀察家都認為美朝衝突有一觸即發的可能。

美國具單邊特色的雙邊主義思維

值得關注的是,川普一再提到中國在朝鮮半島的角色,尤其是對於北韓核武問題上,美方認為中國有責任去妥善處理,川普的幕僚團隊也對外表示,相信中國會努力處理好北韓問題。川普在推特上特別提到,如果中方可以解決北韓問題,就可以獲得一份好的美中貿易協議;不過,他也說如果中方無法處理,美國將自行解決,採取「極限壓力」(Maximum Pressure)政策,來阻止北韓可能進行第六次的核武試爆及飛彈試射。

似乎不難看出,美國在北韓議題上的策略彈性,同時也讓中方進入到美方的博弈情境之中,表面上美中對話契機成形,兩國領導人也順利再度通話,並有提及北韓及敘利亞議題;但是,就戰略原則與策略發展上,全球霸權主義及國家行為路徑都凸顯美中合作的困難,再加上美國的亞太友邦多數對中國仍存有疑慮,美中要聯手解決北韓問題應不容易也不實際。

川普上任以來,表現出具單邊特色的「雙邊主義」(bilateralism)戰略思維,從宣示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談判,到檢討與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讓外界認為美國走入貿易保護主義的道路。

另外,川普曾表示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不滿,認為北約是無法擔綱對恐怖主義的打擊,縱然他在日前收回了對北約的批評,也強調北約仍有反恐的作為;不過,川普仍遵循著「美國優先」的外交政策原則,透過逐步的雙邊談判與交手,來達到合乎美方利益的「交易」。

美方的戰略重點並不是放棄過去的傳統,也不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來撕毀國際秩序,而是將過去多邊的全球議題進一步拆解,盤整與美國利益掛鉤的國際事務,將重要問題轉為議題式的、針對性的談判項目,並操作為不同議題之間的相互掛勾,朝向戰略目標的達成。

川式風格:務實的策略彈性調整才是王道

換言之,看似川普在短時間內有政治形態的轉變,對不同議題的立場出現逆轉之勢,其實不盡全然,畢竟在雙邊主義的路徑下,回到務實的策略彈性調整才是王道,而這也符合川式風格中對於「以結果為導向」(results-oriented)的談判原則,具體的案例包括對北韓的不滿放話、敘利亞的軍事懲罰、川習會的四項溝通機制、和北約祕書長的對話、轟炸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等都不難發現。

相對於美國,中國偏好「多邊主義」的國際戰略佈局,無論在川普對外表示放棄TPP時,中國官方立即表示自己有承擔領導全球經濟的責任,當時中國官方媒體也幫腔宣傳習近平對國際主義的立場,以及中國對自由貿易運作的支持;縱然有部分中國學者認為,中國仍不具備成為國際秩序新舵手的條件,難以和美國較量,但中國的企圖心與戰略格局相當清晰。

就國際安全議題方面,中方一再堅持政治性的外交談判立場,對於北韓問題有意重啟停滯多年的「六方會談」,甚至在第二次的川習通話中,習近平對川普表示國際議題應該通過「和平方式」來進行,而且諸如敘利亞或北韓的問題也應該透過聯合國安理會的多邊機制來商討解決之道。

中國在多邊主義的思維下,早已展開對「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的佈局,習近平提出「小智治事,大智治制」的概念,就是認為中國參加全球治理體系,不但要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以達到掌控國際組織的掌握,也要發揮影響力,進而改變甚至重塑符合中國利益的全球秩序。

中國特色下的多邊主義格局

近年來,中國成立許多國際組織與平台,包括上合組織、亞投行等,以及實質操作並取得其他國際組織的主導權,例如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民航組織(ICAO)、國際刑警組織(ICPO)等;此外,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思維,透過基礎建設、經濟投資等手段,來強化與周邊國家的政經關係,試圖形成具中國特色的價值體系,並成為國際典範。

其實,某個程度上,川普所推行的雙邊主義策略,確實帶給中方相當之壓力,中國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同盟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擔憂;同時,北韓核武確實也對中國帶來威脅,美方要求中國施壓平壤,不是限武也不是削減核武,而是完全消除核武能力,加上近年來中朝關係已不若以往,北韓是否聽從中方配合演出,甚至會否將中國同美國一樣視為威脅,也讓中國十分頭大。

如果美國對北韓採取軍事懲罰,一個統一的朝鮮半島,或是由美國控制的北韓政權,都不利於中國。美方將「北韓問題」的結果導向鑲嵌在中美貿易議題的談判,同時施以小惠,在剛出爐的《主要貿易夥伴外匯政策報告》中,沒有把中國列入匯率操作國的名單,一手遞蘿蔔鼓勵中國積極介入,一手持棍棒強調美國已有先發制人的行動準備。

中國如何面對美國的要求,提出可行的合作方案,或是仍以「和平穩定」的空話來應付,將考驗著美國的耐性,但是從戰略目標和國際現實情境,中國無法以拖待變,也難以對內說服和美國進行合作對付北韓的立場,讓習近平陷入進退的兩難;此外,挑戰仍是接踵而來,繼太陽節後,4月25日「朝鮮人民軍創建日」也是北韓重要的全國性節日,是否會讓緊張局勢不斷升溫,則需密切關注。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