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總統賴清德昨(26)日下午因急性下背痛就醫,檢查發現左側腰椎第5節/薦椎第1節椎間盤突出併神經根壓迫,下午在台北榮民總醫院完成腰椎顯微手術。
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今(27)日表示,賴清德副總統經北榮醫療團隊的完整檢查,手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已於今天下午一點半出院。也表示賴副總統感謝各界的關心與打氣,並會在最短時間內返回工作崗位打拚。
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監事許宏志,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指出,根據健保署統計,在新冠疫情還未發生前,2020年健保醫療費用前20大疾病中,第18名為其他背(部)病變(椎間盤或背痛等背部疾患),一年就醫人數共有244萬7千人。
「也就是平均每天約有6,700多人,因為背部疾病使用到健保資源,醫療費用接近4億,且占率是1.25%,代表納稅人一年繳健保的預算中,平均80元就有1元是用在治療背痛,還不包括自費。」許宏志指出,背痛造成台灣民眾的困擾不容小覷。
究竟造成椎間盤突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治療方式一定要開刀嗎?哪些情況要開刀?又該如何預防改善椎間盤突出問題?
(更多新聞:猴痘列第2類法定傳染病》如何傳播?恐在亞洲蔓延造成全球大流行?專家一一解惑 )
背痛、髖痛、臀痛、坐骨神經痛大不同
許宏志先指出,背痛、髖痛、臀痛、坐骨神經痛大不同,需要治療時間平均為6週,但每個人狀況不同,造成疼痛的原因通常包括:
1. 不良姿勢
2. 不當動力鏈
3. 不動造成的失能
4. 肌耐力不足
5. 不停使用
6. 不夠時間修復
許宏志表示,在不同姿勢下,脊椎的壓力也會不同,「舉例來說,像我們常以為久坐沒事,但如果坐著前傾彎曲15度,脊椎壓力其實是很大的,是站著的1.4倍,有些人是坐著彎腰拿東西,受到的壓力會更高。」另外就是動力鏈失調,他提到,最典型的就是低足弓或扁平足,「這些族群的小腿、大腿會轉動、腰部疼痛,也會造成椎間盤突出。」
許宏志指出,「像賴副總統的狀況其實是很典型的腰薦椎間盤突出,腰薦端就是最下面的第五節腰椎和薦椎之間的椎間盤突出,這個和反覆往前彎腰最有相關。」而其他像是突然搬重物,轉腰、扭腰,也可能造成疼痛。
至於哪些族群較容易發生椎間盤突出?許宏志指出,主要為:
1. 30-50歲的男性為主,男女比為2:1
2. 有骨刺者
(1)硬骨刺
包括韌帶增生、骨質增生,以及過度使用的中老年族群。
(2)軟骨刺
包括椎間板突出、有運動傷害的年輕族群。
椎間盤突出一定要開刀治療?為什麼開完刀還是會痛?
問到椎間盤突出治療方式一定要開刀嗎?
許宏志表示不一定,「其實根據2002年美國內科學期刊指出,統計1966-2001年Medline資料庫,真正坐骨神經痛只有4%,脊椎狹窄症是3%,剩下93%是單純下背痛,當中的95%又是肌肉韌帶疼痛,93%*95%是88%點多,代表過往4、50年研究裡面,有接近9成是單純肌肉韌帶引起的下背痛,大多數不是椎間盤突出引起的下背痛。」
至於什麼時機應該要開刀?許宏志指出包括:
1. 大小便失禁
2. 肌肉萎縮變小
3. 無法控制疼痛(夜間休息痛)
4. 鞍部麻痺(騎機車會接觸的區域,包括大腿根部會陰生殖器、肛門周圍等)
許宏志也提醒,就算開完刀還是要詢問病人是否仍常做引起疼痛的這些動作,並提醒避免常做造成再度發生。「為什麼有的人開完刀還是會痛?過去比較常見的原因是傷口感染或是癒合不良,像糖尿病或有腎臟疾病患者,有些人則是容易結痂或沾黏(的體質),例如皮膚上會長蟹足腫。」
另外他提到,這十幾年來大家比較關注的新病灶是鄰椎病,「就是開刀的部位沒問題,但因為固定在第四節跟第五節的地方,過了3、4年後,這兩節的上面跟下面沒有開刀,如果姿勢又不良,很容易在鄰近的脊椎造成鄰椎病,現在更擴展到不一定是脊椎。」
許宏志指出,過去鄰椎病簡稱是ASD(Adjacent Segment Disease),「現在S擴展成結構(Structure),變成是附近結構的疾病,開刀部位的上面跟下面還是可能會骨質疏鬆、肌力不足,這些地方可能會產生新的問題,有時候是重新發生的,就需要比較注意。」
這樣是否需要二次開刀處理?
許宏志表示的確如此,但他也提醒,「有遇到病人開2次或以上已經不想再開了,就提醒他們還是要恢復正確的姿勢,開完刀仍要做運動和復健。」
復健科名醫:6招預防改善椎間盤突出
提到手術後日常生活注意事項,許宏志提出腰背「虛擬手術」:
1. 消除引發疼痛的原因
比如說,比較上面的腰椎痛是因為轉動、負重造成的,那就要減少轉腰、負重的刺激;如果是薦椎的椎間盤突出,就要避免鞠躬、彎腰的動作太多。「像政治人物拜票參加活動時還是需要經常鞠躬,就會建議利用髖部彎曲的方式來做,彎腰的時候翹屁股,利用髖部使力。」許宏志表示。
2. 建議無痛的動作模式
找到一個不會痛的動作模式,再慢慢增加找到第2個、第3個動作,從動作到模式到生活型態。
3. 行走運動
開完刀後還是要給脊椎營養,即便是開刀的地方也需要營養,不然容易造成鄰椎病,許宏志解釋,因為脊椎(椎間盤)沒有血管分布,要給它健康的擠壓和按摩,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正確的行走運動。「我們踏步的時候,有開刀跟沒開刀的脊椎都會重複擠壓、放鬆、擠壓、放鬆這個動作,脊椎附近的營養就會跑到椎間盤裡面去讓它有營養。」
正確的脊椎姿勢包括:
4. 個人化特定訓練運動
許宏志指出,背痛治療有一個關鍵就是「沒有通用的方式」,「因為每個人問題都不同,原則要訣就是『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會引起你疼痛的就不要去做,會讓你舒服的動作就繼續去做,包括常常走路,但別人的蜜糖可能會是你的毒藥,有些人會做伸展,但不一定適合你。」
他強調,有人短期內容易再發生椎間盤突出,跟其兩側骨盆大小不一有關,「大小不一同樣負荷的時候,比較小的那一側坐骨,承受的壓力就會比較大。」
而預防改善椎間盤突出的方式,則包括:
1. 調整姿勢
2. 動力鏈修正
3. 鍛鍊肌肉的力量
4. 肌耐力訓練
5. 不要過度使用
6. 適當休息
許宏志也提出「腰背健康六法則」,包括堅持每天練習背部保健動作、大方向要正確—維持平衡、移除引發疼痛的原因並避免會痛與癱軟的姿勢、小心被動治療、治療並非一體適用「個人化治療策略」,以及成功必須經過持續不斷的自我重新評估,來勉勵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