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Abe Shinzo),2022年7月8日在日本奈良街頭,替自民黨黨員助選時,遇刺身亡,享年67歲,震驚中外。
美國「時代雜誌」對安倍下的評論:「安倍改變了日本在世界的地位,直到最後都是日本政壇一言九鼎的人。」因此在此篇文章歸納安倍重要的政績與外交政策,以及對亞太安全秩序的影響,來解釋為何安倍確實為日本寫下了一頁輝煌的國際政治史。
安倍晉三(1974~2022年)小檔案
1. 安倍家族出了三位日本首相:外祖父岸信介(1957~1960年擔任首相),外叔公佐藤榮作(1964~1972擔任首相),還有安倍本人。父親安倍晉太郎(1982年~1986年擔任外務大臣)。
2. 安倍2006年選上自民黨總裁,擔任日本首相時,是二戰後最年輕的首相。
3. 安倍晉三是日本在位最久的首相,分別在2006年~2007年、2012年~2020年,共在任七年八個月,都因為宿疾腸炎而辭去職位。
4. 對台灣最友善的日本首相。
(更多相關新聞:日本參議院選舉》安倍離世催出同情票 自民黨多了8席 修憲派擁7成席次但仍困難重重)
安倍晉三在任時重要的國內政策
內政就是外交政策的延伸,在此列舉安倍任內對亞太安全秩序造成重要影響的國內政策。
一、安倍的三支箭:為人所知的安倍經濟學(Abenomics)
日本自從1990年代經濟泡沫化後,經濟一直疲軟不振,2008年被中國迎頭趕上成為全球GDP第二大國,日本退居第三。面對美國雷曼危機引發金融海嘯,以及201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的重創,安倍在2012年第2次上台執政時,為推動日本經濟復甦,提出了「3支箭」:第一支:大膽的貨幣寬鬆政策,促成日元貶值;第二:靈活的財政政策;第三:刺激民間投資的增長戰略。
根據日經中文網統計,安倍經濟學自2012年12月的低點起,直到2018年10月的頂峰,延續了71個月的經濟擴張。雖然日本仍存在大量的公共債務,以及人口減少、老化等問題,但安倍經濟學確實為日本經濟注入活力。
二、推動新安保法,未能完成日本正常化之修憲志業
日本二戰後,憲法第9條規定,日本永遠放棄以戰爭或武力威脅。史稱的「和平憲法」,間接剝奪了日本在安全領域發揮作用的權利,成為阻撓了日本海外發展與成為軍事大國的重要原因。
因此安倍在任時,積極推動日本「國家正常化」,他2015年透過一系列安保法案,擴大自衛隊的能力與法源。例如2015年9月獲日本議會通過,自2016年3月29日正式實施《新安保法》,並增設《國際和平支援法》及十個修正法,使自衛隊可出兵海外支援盟國。安倍直到卸任前,仍不斷嘗試修改日本憲法第9條,以全面解禁集體自衛權。未能修憲成功,可以說是安倍任內的遺憾。
他的這項作法,從地緣政治講究「絕對安全」的角度,也令中國、南韓等鄰國多了疑慮,並對安倍冠下「極右派」、「保守的民族主義份子」等標籤。
(更多新聞:安倍晉三辭世》提升台灣安全、奠定印太戰略 他為日本開創出一個全新時代)
安倍影響世界的外交政策
安倍在經濟上進行改革,希望日本能在高經濟成就外,在區域政治與國際安全領域發揮影響力,因此他在上任時積極活躍於國際政治舞台,加強與東協十國的關係,主導完成了CPTPP的簽訂,強化美日同盟,促成「亞洲版北約」的QUAD第一次對話,在中國崛起的陰影下,他確實讓日本重新成為亞太的強國。
一、強化美日同盟,促成印太戰略
美日安保體系自老布希上台後,美國要求日本作為負責任大國,希望雙方同盟關係從負擔共有轉化為力量共有,強化兩國的對等地位。
安倍2012年上台後,透過強化美日同盟,藉此在國內推動新安保法與正常化的政治目的。安倍與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藉由互訪與國際高峰會場合的九次會面中,美日關係從美軍基地退出沖繩緊張的低點,到2016年一起與歐巴馬在偷襲珍珠港事件75周年發表聲明,強調「敵國變為最緊密的盟國」的高點。安倍力挺歐巴馬的「重返亞洲」政策,以及響應「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安倍請歐巴馬吃東京米星林三星餐廳「數寄屋橋次郎」,日本「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壽司,大喝清酒,至今仍讓人印象深刻。安倍與川普關係也很好,兩人還自拍自稱「麻吉」。
安倍也被稱作「印太戰略」之父。2007年8月,安倍在印度國會發表「兩洋交匯」的演說,闡述「自由與繁榮之弧」(自由と繁栄の弧),可以說是「印太」概念雛形,同年他力促美國、日本、澳洲和印度組成的QUAD舉行首次會議,而後澳洲不響應而不了了之。2012年他重返執政時發表「亞洲民主安全之鑽」理念,主張日本應和美印澳合作維護太平洋、印度洋的自由航行與和平穩定,亦是日後印太戰略重要主張的基礎。
川普任內,為圍堵中國發動中美貿易戰以及印太戰略,加上中澳之間的政經糾紛,國際制衡中國氛圍彌漫下,的讓安倍當時力倡「四方安全會談」(QUAD),成為地緣政治的真實。尤其是美日澳印4國組成的QUAD,一再被中國質疑為「亞洲版北約」,於2021年3月再次舉行視訊峰會,9月在美國華盛頓舉行首次面對面峰會,今年則在東京舉行,美國總統拜登、澳洲新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親自與會。
二、主導CPTPP的簽訂
由美國主導促進區域貿易自由化的巨型自由貿易協定(FTA)──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2017年,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一上任就宣布退出TPP,接著,能由日本主導,召集其他11國,將此協定改組為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2018年12月30日生效,深化區域經濟整合,安倍功不可沒。
三、中日關係仍舊「經熱政冷」
中國與日本的關係,依照國際關係理論學者Benjamin Miller的理論,存在「國家與民族不平衡」因素,除了釣魚台(日本稱尖閣諸島)的主權爭議,二戰發生的南京大屠殺、慰安婦、強制勞工、使用細菌毒氣事件,歷史遺緒存留下難以解決民族主義的情緒,導致造成日本首相每次參拜合祀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更是火上加油,引發中、韓的抗議。
2021年日本是中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中國則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但兩國的關係一直是「經熱政冷」。
安倍親訪中國改善中日關係,在任首相期間顧及國際壓力,大多未親赴參拜靖國神社,而他卸任首相後就親赴參拜,這種種歷史的遺緒與心結,讓中日關係一直維持冷和(cold peace)的局面,可以解釋中國大陸網民對安倍死訊甚至出現歡慶等「失常脫序」的反應。
至於現在歐美都討厭,發動侵略烏克蘭戰爭的俄國總統普丁,卻在第一時間對安倍的過逝表示哀悼。這是因為安倍與普丁一直維持友好的關係,有項統計,兩人至少會面了27次,這也讓日俄存在北海四島的領土主權爭議,不致成日俄關係的火藥。
四、對台灣友好的日本首相
原本計劃七月底訪台的安倍,可以說是戰後對台灣最友好的日本首相。從日本311海嘯,11年來兩國維持著感恩、報恩友好情誼的氛圍下,安倍認為台灣是日本推動印太戰略的重要因素,他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台灣有事等於日本有事,也等於日美同盟有事。去年中國大陸禁止台灣鳳梨登陸,安倍帶頭力挺台灣的自由鳳梨、民主鳳梨,也讓台灣人點滴在心。
日本是台灣第三大貿易夥伴及外資與技術的主要來源之一,台灣亦是日本第三大貿易夥伴,但兩國仍存在釣魚台領土的爭議。站在身為台灣人的角度,我覺得釣魚台是台灣的領土,需對美日安保體系及於釣魚台的立論持保留的立場,但若能透過「擱置爭議」這項敏感議題,在現今台日友好的氛圍下,台灣透過強化美日台對話機制與安全合作關係,可以嚇阻中共在台灣地區進行軍事冒險的意圖。
從安倍以三支箭重振日本經濟,藉由他的「亞洲民主安全之鑽」理念,讓日本成為亞太地區的強國,日本政壇失去了一位「戰鬥的政治家」,在此獻上誠敬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