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險業上半年虧469億》8家動用準備金救命 兆豐、和泰、新安東京將增資 這家還要賣樓籌錢

保險

國內產險業今(2022)年因防疫保單深陷理賠風暴,根據金管會最新揭露產險業整體稅前損益,截至今年6月底,產險業上半年稅前已虧損469億元,比起去年同期稅前賺了122億元相比,大減591億元;而產險業也因為投資股債,淨值也降到1027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487億元,年減32.2%。

防疫險理賠金額已突破300億,產險業上半年稅前虧損469億

今年上半年因防疫政策由清零轉為共存,防疫保單卻來不及煞車,頓時讓保險市場陷入一片混亂,先前金管會保險局下令產險公司必須在6月底完成所有在途防疫險全數核保完,雖然核保作業已在期限內完成,但也意味著,7、8月將持續進入理賠高峰期。

根據金管會統計,截至7月25日為止,今年以來已承保451.75萬件防疫險、保費收入約42.25億元;理賠件數則是已經來到86.74萬件、合計理賠金額約319.45億元,這等於理賠金額已超過保費收入的7倍,且目前理賠金額都還正在持續上升當中。

截至6月底統計,有效防疫保單銷售最多的前6大產險公司,分別是富邦產162.6萬件最多,新安東京海上產90.5萬件、國泰產險83.7萬件、和泰產75.6萬件、兆豐產和中信產各有43.5萬件及40.5萬件。

(更多新聞/防疫保單賠很大》國泰金開第一槍 旗下產險增資百億 3業者考慮「跟進」

4家金控上半年獲利都受到產險拖累,兆豐產險虧損更逾1個股本

其中,6家防疫險市占率較高的產險公司,如富邦產、國泰產險、中信產險、險、兆豐產險等4家雖然都是屬於金控下公司、有金控富爸爸奧援,不過,產險的理賠風暴也燒到母公司金控的獲利數字。

攤開4家金控的上半年自結獲利數字,其中,富邦產險光是6月稅後虧損就達55.82億元、累計上半年稅後虧損33.62億元,連帶影響了富邦金上半年稅後純益僅693.76億元、年減2成;另外,國泰產險上半年稅後也虧損23億元,拖累上半年獲利僅有490.7億元,年減超過45%。

國泰金控指出,防疫保單今年截至6月底已賠付理賠金額21億元,另外對於未報案件則預先估列賠款準備41.3億元。

另外,中信金主要子公司台灣人壽,也同樣因認列子公司中信產險35億元的防疫險理賠,包含約2億元已經賠付及約33億元理賠準備,導致台灣人壽6月稅後純益僅有0.55億元、中信金控上半年獲利年減24%。中信金財務長邱雅玲先前表示,台灣人壽董事會已在6月底通過增資中信產40億元,未來將視後續疫情發展變化,不排除第二次增資。

兆豐金控旗下子公司兆豐產險今年上半年則是累積稅後虧損30.87億元,每股虧損10.29元、直接虧掉一個股本,也拖累兆豐金上半年獲利在公股金控當中處於「墊底」。

兆豐金董座張兆順向《信傳媒》指出,子公司產險已在5月提列損失36億、6月又提列12億元,累計截至6月底已提損48億元,其中約7億元是以特別準備金來支應;至於7月要不要再增提損失,還需要再評估;不過,他也表示,兆豐金對兆豐產險增資幾乎是免不了事情,但究竟需要增資多少,金額還要等待產險報上來審查。

(更多新聞/防疫保單之亂1》壓力測試....若台灣染疫率達15% 5家保險公司恐掛點

業者動用準備金救命、賣樓,該增資就增資

因應防疫保單虧損,目前業內包括國泰世紀產、兆豐產、明台產、和泰產、新安東京海上產、南山產、中信產、富邦產共8家產險公司已向金管會申請重大事故準備金沖回,以降低虧損,且已全數獲得金管會核准,金額共計約新台幣99.4億元。

除了動用準備金救命之外,業者也同步進行評估增資計畫,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張玉煇指出,除了國泰產險在6月完成增資100億元、中信產險由台壽保增資40 億元之外,目前增資家數仍維持2家不變。

不過,據了解,包括和泰產險、新安東京海上產物皆已承諾將會在今年第3季以前進行增資,另外,兆豐產險增資也是板上釘釘;富邦產險則不把話說死,強調將持續動態評估增資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先前法人曾預估,和泰產理賠金額恐高達150億元,由於理賠壓力,資本適足率 (RBC) 恐將跌破200%法定門檻,因此和泰產險除了規劃辦理現金增資之外,目前也準備出售位於台北火車站附近的和泰產台北分公司大樓,成為第一個因應防疫保單理賠壓力而賣樓的個案。

(更多新聞/首位因防疫保單下台的總經理?和泰產險總經理莊瑞德請辭

防疫險賠了太多錢,董、總恐怕要扛責

市場也盛傳,和泰產險繼總經理莊瑞德為防疫保單請辭負責後,下一個恐怕會是兆豐產險,甚至一度也傳出兆豐產險董事長梁正德可能異動。不過,張兆順急忙否認「毫無所悉」,強調現階段就是處理防疫險的後續理賠、制度檢討,不必這麼快對人究責。

他表示,這次的防疫保單事件是因為外在環境變化太快,導致應變不及,等到把理賠事宜處理完,若事後檢討需要歸責於人,屆時再來處理;另外,包括富邦產、國泰產、中信產等公司也紛紛傳出,可能會等今年理賠處理完,再檢討高層人事異動。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