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
Sushanta Mallick,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國際金融學教授;
Brigitte Granville,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國際經濟暨政策教授。
前情提要:8月15日是印度「獨立紀念日」,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成為主權國家至今已有75年,不僅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發表演說,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也在恭賀聲明中表示兩國互為不可缺少的戰略夥伴,並會繼續共同推動自由、開放的印太區域。
如果有一個獎項是頒給「國際關係評論最值得引用金句」,2022年到目前為止,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的發言肯定有望奪冠。印度在俄烏戰爭中維持中立備受批評,6月蘇杰生在斯洛伐克一場安全論壇上回應,「歐洲必須脫離『歐洲問題是世界問題,但世界問題不是歐洲問題』這種思維模式」。
如同多數重大危機,俄烏戰爭為這個時代帶來深遠啟示,而印度對這場戰爭的反應格外具有啟發性。印度當前外交政策,不僅體現衝突如何進一步推動去全球化趨勢,在世界分裂為兩大強權陣營──美國及其盟友V. S. 中國及其主要附庸國俄羅斯──也凸顯印度愈漸強調的「戰略自主」的矛盾本質。矛盾在於,印度追求自力更生,例如與「冷戰2.0」原則保持距離、希望透過多元關係獲利,都需要在多維層面進行國際參與。
舉例而言,歐洲政治人物痛苦地讓自己國家戒斷從俄羅斯進口能源,他們批評印度購買更多俄羅斯石油──西方國家制裁之下相對於國際油價,俄羅斯石油價格降低約三分之一。7月底印度採購之俄羅斯原油數量提高至每日110萬桶,佔印度石油消費量五分之一以上,相形之下去(2021)年其佔比僅2%。
俄石油在印度消費量佔比飆升18%
印度官方標準回應是:儘管歐洲施加廣泛制裁,歐洲和俄羅斯的能源貿易依然遠高於印度。另一個更有說服力的論述是,印度趁打折大買俄羅斯石油,不僅能緩和這個貧窮能源進口國所受到的衝擊,也有助歐洲面臨更嚴重的經濟打擊。2021年俄羅斯每天賣給西方國家430萬桶原油(若加上其他石油產品就是600萬桶),如果這些油沒有印度這樣的替代市場,國際油價只會飆升得更劇烈。
七大工業國(G7)雖承認不把俄羅斯石油趕出市場有其重要性,卻也提出新替代制裁戰略,可能對印度再次構成重大考驗。西方的「A計畫」是2022年年底前對直接進口俄羅斯石油實施部分禁運,透過西方(尤其是英國)在全球海上保險市場的優勢,遏阻俄羅斯石油出口至第三國家。
「B計畫」則是所謂的「價格上限」機制。俄羅斯能繼續出口石油,但最高只能以足以打平生產成本的價格售出,使俄羅斯無法靠石油大賺戰爭財。
為鞏固印太戰略,美國不會跟印度翻臉
6月G7峰會首度正式提出「價格上限」機制時,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等數名國家領袖公開質疑其可行性,尤其是俄羅斯石油的第三方買家是否會遵守這個規定。就算俄羅斯同意價格上限,誰會買該國超便宜石油、誰會買市價石油是一個問題,而且俄羅斯更有可能以減產回應,希望進一步提高的油價能抵銷其殘油出口為規避西方保險網而蒙受的損失。
無論是「計畫A」或「計畫B」,印度都會處於關鍵位置。當俄羅斯賣多少石油給中國仍保持不透明,印度能期待一些套利機會。印度能以更便宜價格繼續進口大量俄羅斯石油,而儘管這會削弱西方對俄羅斯油金的制裁,美國不太可能以次級制裁(secondary sanctions)威脅印度,遑論真的實施次級制裁。
畢竟,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及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都無意以現存法律訴諸自己的權力,為印度繼續購買俄羅斯軍火施加次級制裁。箇中緣故很清楚:和印度建立更緊密安全伙伴關係,是美國對中政策關鍵一環。更明確地說,由美國、日本、澳洲和印度組成的非正式安全組織「四方安全會議」(Quad)已成美國印太戰略的基石,如果美國制裁Quad成員,將使Quad難以生存。
和俄交好防止「中俄軸心」進逼
當然,美印安全戰略夥伴關係是雙向的,考慮到中國在喜馬拉雅實際控制線(Line of Actual Control)威脅印度領土,即2020年6月印中在邊界爆發導致部分人員傷亡的小規模衝突。此外,印度對中國感到憂懼,顯示他與俄羅斯的交往具有戰略面向,向莫斯科購買石油和軍火不僅是一種投機活動。和俄羅斯維持親近,避免單一、疏離的俄羅斯─中國歐亞軸心進逼印度次大陸,符合印度利益。
印度正在靈巧地玩這場多重遊戲。國防採購上,印度購買先進的俄羅斯S-400防空系統,同意將俄羅斯器在當地生產的執照展延至2031年。同時印度也增加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國家的軍購,尤其是法國。
此外對美、對俄關係方面,印度還有很大的操作空間。例如,俄羅斯之前是從西方進口工業產品,現在他迫切需要找到替代來源。這有望為印度出口帶來更多機會,目前印度出口已比前疫情時代水準高三分之一,一部分歸因於印度政府的「自主印度」(Atmanirbhar Bharat)的製造業振興計畫。印度製藥和汽車產業對俄出口增加,不必然涉及可能招致美國制裁的軍事支持行為,像數家中國電子製造商那樣6月28日被美國宣布制裁。
印度和俄羅斯的關係,是其多維又微妙的外交政策的一部分。這種做法,讓印度在獨立紀念日75週年之際達成意義重大、符合國家利益的地緣政治自主。
註:本文由《信傳媒》洪培英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