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台灣關係法》更進一步的挺台法案 美國國會將審《台灣政策法》

兩岸國際

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預定9月14日對2022年《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進行最後審議(mark up),若順利通過,將送交全院表決。

《台灣政策法》主旨在於提升台灣安全及國防能力、嚇阻中國侵略台灣,具體措施包括接下來4年提供45億美元軍援、正式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major non-NATO ally)地位,以及支持台灣加入「印太經濟架構」(IPEF)。

如果《台灣政策法》成功立法,《華盛頓郵報》評論它將是1979年美國制定《台灣關係法》(TRA)以來,最具重要性的對台法案。

軍援台灣45億美元、正式成為「主要非北約盟友」

「國會一直在制定美國對台政策上扮演關鍵角色,但我們還能做得更多」美國參議院外委會共和黨首席議員里契(Jim Risch)在推特表示,盡快對《台灣政策法》進行最後審議至關重要,國會必須準備好採取具體措施支持台灣、嚇阻中國侵略行為。

《台灣政策法》是由參議院民主黨籍外委會主席梅南德茲(Bob Menendez)、共和黨籍參議員葛瑞姆(Lindsey Graham)共同提案,內容遍及軍事、經濟、外交、國際參與和教育等等。

軍事方面,《台灣政策法》欲以「台灣安全援助倡議」(Taiwan Security Assistance Initiative)於接下來4年提供45億美元軍援及20億美元軍事貸款,且國防部必須逐年提交美國衛台策略審查及評估報告。

《台灣政策法》推動優先並加快對台軍售,並修正《台灣關係法》內文,把提供台灣「防衛性武器」改為「可嚇阻解放軍侵略行為之武器」。

此外,《台灣政策法》將正式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major non-NATO ally)地位。目前根據美國國會授權,台灣「享有和『主要非北約盟友』一樣的待遇」

「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改為「台灣代表處」

《台灣政策法》亦有提升台灣主權地位的內容,例如將現行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改為「台灣代表處」(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

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處長職稱擬改為「代表」,任命則比照一般美國駐外大使提名程序,即需經參議院同意。

此外還有承認台灣民選政府是台灣人民的合法代表,比照邦交國給予台灣代表實質外交待遇,禁止對美國聯邦及台灣官員設置交流限制,或限制台灣官員展示國旗等象徵台灣主權的物品。

應對中國方面,美國應協助台灣在公私領域對抗中國假消息、網路攻擊和大外宣,幫助支持台灣之國家對抗中國經濟脅迫。此外,如果中國對台灣採取有敵意行動,美國可對中國施以嚴厲制裁。

另一方面,《台灣政策法》支持台灣加入IPEF、台美完成貿易投資框架協議;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重申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案並未對台灣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及主權做出決定,並設置「台灣獎學金計畫」(Taiwan Fellowship Program)。

白宮、國會對《台灣政策法》恐難達共識

前美國副國務卿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美國企業研究所(AEI)資深研究員庫伯(Zack Cooper)聯合投書美國軍事刊物《War on the Rocks》警告,美國對台政策呈現國會激進、白宮保守,雙方恐對《台灣政策法》持不同意見,若無法達成共識,將繼續向台灣、中國以及美國人民傳達矛盾訊號。

阿米塔吉和庫伯肯定,美國國會緊急採取措施支持台灣是對的,但在美台為應對危機或衝突做好更充足準備之前,應考慮撤銷《台灣政策法》的象徵性條款。

他們擔憂象徵性條款是「在消防隊趕到之前,為已經燒起來的台海危機火上加油」,且台灣實質上已享有「主要非北約盟友」待遇,而提升AIT代表地位只會不必要地拖慢人事任命。

尤有甚者,美方在軍事、經濟上支持台灣固然具有高度共識,但在外交方面做出更動,可能就不是如此。若是過度聚焦象徵措施,恐拖累美國對《台灣政策法》達成共識的速度。

阿米塔吉和庫伯主張,美國應優先對台提供軍事和經濟支援,例如加快台灣採購水雷、反艦導彈和移動防空系統。這恐怕同樣會使緊張情勢升溫,但「除此之外別無他法──考量到爆發衝突的可能性漸增,美台一定得強化自身軍力」。

《華郵》:歷史證明綏靖主義沒有用

「昂首闊步前先專心找根好用的枴杖」阿米塔吉和庫伯引述前美國總統羅斯福(Teddy Roosevelt)名言,強調先鞏固台灣軍事、經濟實力,再提高台灣外交地位,否則是本末倒置。

另一方面,以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為首,美國議員8月接力訪台,這對台灣真有實質幫助,或僅具精神支持意義?《華爾街日報》所指兩大觀察點同樣著眼於軍事和經濟:美國是否增加軍事支出以嚇阻中國,以及包括IPEF、「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在內的和亞太區域的貿易協議進展。

《台灣政策法》是在美國轉向「戰略清晰」、漸離「戰略模糊」的前提下誕生,《華盛頓郵報》編輯部評論,該法案起草者「是正確的,歷史已經顯示綏靖主義並沒有用」。

《華郵》指出,如同俄烏戰爭,侵略者總是把「受到挑釁」當作發動攻擊的萬用藉口,現在美國必須在支持台灣、避免戰爭之間求取艱難平衡。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