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
德國經濟部長哈柏克(Robert Habeck);
丹麥能源部長約根森(Dan Jorgensen);
歐盟能源執行委員賽門(Kadri Simon)。
前情提要:
隨著夏天告終,標誌出歐洲用電高峰的冬天愈來愈近,俄羅斯和歐洲的「能源戰」仍在持續。8月30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對法國減供,31日以維護設備為由暫停「北溪一號」(Nord Stream 1)對德國供氣。
另一方面,《路透社》報導,俄羅斯第二大石油公司「路克石油」(Lukoil)67歲董事長馬加諾夫(Ravil Maganov)9月1日在醫院墜樓身亡。俄烏戰爭開打以來,已有十幾名俄羅斯富豪級高官離奇驟逝。
俄羅斯把能源當作某種政治和經濟武器,將波羅的海周邊國家推至國際能源危機前沿。然而透過強化能源安全、逐步淘汰俄羅斯化石燃料,以及在短短8年內將海上風力發電量能提高7倍,波羅的海各國將發揮關鍵作用,保護歐洲免於俄羅斯能源武器的影響。
為此,8月30日在丹麥舉行了波羅的海能源安全峰會,該會有歐盟委員會主席、歐盟能源專員以及德國、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芬蘭,瑞典和丹麥等8國的首相、總理,總統和能源部長出席。
過去幾個世紀以來波羅的海地區在一直是國際衝突和競爭之地,如今我們這8國都是歐盟成員,正在大幅強化能源合作。
未來8年將海上風力發電量增加7倍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令人震驚又師出無名,而俄方隨後將天然氣作為政經武器,凸顯歐洲有必要擺脫依賴俄羅斯能源進口。俄羅斯公然違反現有協議停止天然氣出口,試圖把歐盟推向能源危機,並向我們這些國家施壓,要求我們不要幫助烏克蘭。
俄羅斯的戰略會成功嗎?
過去十年間我們大幅深化在能源問題上的合作,2008年以來,「波羅的海能源市場聯網計畫」(BEMIP)一直是合作架構的重要基石。不過本次能源安全峰會,更標誌出一個新能源體系的開始,因為我們8個國家和歐盟一起簽署了「瑪瑞恩堡宣言」(Marienborg Declaration),致力實現以下4件事:
首先,我們將加速淘汰俄羅斯能源。我們會採取多項措施以擺脫俄羅斯化石燃料,例如加快能源系統電氣化、能源供應多元化,並逐步推進天然氣網脫碳。
其次,我們已經立下未來8年內將海上風力發電量能增加7倍的願景。目前海上風力發電量為2.8GW(百萬瓩),透過將其提升到至少19.6GW,我們能為多達2850萬個家庭供電,這近乎相當於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芬蘭,瑞典和丹麥的家庭總和。
海上風力發電價格降低了6成
第三,短期內一些波羅的海國家必須逐漸增加液化天然氣(LNG)進口,以取代俄羅斯能源。由於LNG是從海路運輸,我們必須加強協調、管理波羅的海周邊不斷增加的海上貿易活動,這包括在基建方面進行合作,例如港口和LNG碼頭。
最後,我們將探索聯合進行「跨境再生能源項目」的可能性,盤點整合再生能源的基建需求,以確保供應家戶和企業安全且可負擔的能源,同時尊重各國自身能源政策的優先事項以及能源組合選擇。
過去10年全球能源部門經歷了一場巨大轉型卻時常遭到忽視,例如2010年以來,全球海上風力發電的平均價格降低了60%,因此能提供比大部分化石燃料更便宜的能源。此外提高國內能源生產力,將使我們得以生產能逐漸替代俄羅斯天然氣的綠氫(green hydrogen)。
能源的地緣政治狀況正在我們眼前發生變化,俄烏戰爭對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Brussels)、所有歐洲國家首都以及美國華府都造成地緣政治衝擊。能源過去就多次被當作對付歐洲的武器,然而再生能源和LNG成本下降以及「氫經濟」的出現,能成為保護我們的盾牌。在此關鍵時刻我們獲得良機,去逐步擺脫長久以來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掌握自己的能源未來,同時向世界表明能源絕不應被當作壓迫的工具,而是合作和繁榮的泉源。
※本文獲得瑞典能源部長法曼巴爾(Khashayar Farmanbar)、愛沙尼亞經濟暨基礎建設部長斯庫特(Riina Sikkut)、波蘭氣候暨環境部長莫斯可娃(Anna Moskwa)、拉脫維亞經濟部長英德里克松(Ilze Indriksone)、芬蘭經濟部長林提拉(Mika Lintila)、立陶宛能源部長克瑞維斯(Dainius Kreivys)等人連署。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