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pay 在今年青年節(3月29日)進軍台灣後,最引大家熱議的莫過於,與「台灣行動支付公司」發行的T-wallet行動支付相比,短短上線兩天,綁定的信用卡數,就已完勝上路7個多月的T-wallet(據金管會統計,Apple pay 綁定的信用卡已達41.5萬張,T-wallet僅有3.3萬張),面對這跨國巨獸入侵行動支付產業,台灣的青年只能在當天怒聽五月天唱歌。
Apple pay短短兩天就搶下行動支付的大餅,且根據市調機構 IDC(國際數據資訊)統計,蘋果手機在國內市場的市佔率僅有20%,究竟Apple pay的魔力何在?就Apple pay 與T Wallet的使用上,Apple pay 僅需將手指放在Touch ID,就能感應完成付款;相較於T Wallet 需先開啟專屬APP輸入密碼後,才能感應付款,且需要在有網路連線的情況下。就多了幾秒的手續及需要隨處都可行動連網的網路環境(台灣上網普及率達84.8%),Apple pay 就輕鬆打趴了T Wallet。
銀行也搶蘋果客戶的心
Apple pay的崛起,絕不單單只是使用的便利性而已,蘋果手機的使用者客戶忠誠度高,往往蘋果公司推出新的商品/服務,都能引起果粉廣泛的共鳴;加之,蘋果用戶的貢獻度也極高,往往是高消費族群,因此,Apple pay 一推出,各家發卡銀行無不想爭取這塊市場,目前國內和 Apple Pay 合作的7家銀行,包括中信、國泰世華、玉山、台新、富邦、聯邦和渣打銀行,發卡數及簽帳金額已囊括了大半市場,看準了就是行動支付市場龐大的商機規模。據IDC的預估,2017年全球行動支付市場規模將達1兆美元,而「近端支付」佔比將達27.2%。
行動支付並非最先進的科技創新,其實早在你我的生活當中,就已經有這樣的應用,如搭乘捷運的悠遊卡、商家發行的儲值卡、IN APP的支付模式(阿里巴巴、PayPal、星巴克、Uber、Line),均是行動支付的一種形式,但往往缺少了跨平台使用的特性,使得以NFC晶片技術為核心,搭配行動裝置的支付服務,如Apple Pay、Samsung Pay、Google Wallet等電子錢包,在行動支付市場大興其道。而Apple pay透過 Touch ID與 token (某種隨機編碼的序號)的產出與發送結合,安全性遠勝於傳統信用卡,讓使用者更加放心。此外,Apple pay不僅能在實體商家做使用,也可以透過Safari在電商網站直接付費,或是在APP內直接以In App進行支付,大為滿足使用者的消費多元性。
行動支付早在你我的生活當中
但使用Apple pay在實體商家消費,除消費者需購買內建NFC晶片的行動裝置外,商家也必須更換支援NFC交易功能的MPOS(Mobile Point of Sale)系統,但台灣大部分商家仍以傳統刷卡式讀卡機為主,感應支付讀卡設備僅有13萬台,佔總體支付硬體設備約3成;所幸,Apple pay向前相容,支援現有Visa/Master 的感應式信用卡讀卡機,相信硬體設備不足的商家,未來也將會陸續改裝硬體裝置,行動支付市場後續成長潛力仍強勁。
有的人認為,台灣應該也要培植自己的企業,與Apple pay作為競爭,但我認為,其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走得更長更遠。Apple pay所帶來的改變,就是讓交易更加的扁平化,目前全球有超過3500家銀行與Apple Pay服務合作,並累積超過有1300萬個感應式支付據點。
未來,外國人來台消費的便利性提升,將大幅地提升外國人的消費購買力,據研究指出,當行動支付的使用率每增1%,將相應貢獻0.06%「消費」與0.04%「GDP」。在許多歐美的街頭攤販買賣都能刷卡及apple pay,我們呢?目前台灣商家的感應式硬體設備略顯不足,近日推出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褒貶不一,也許將預算的小部分,作為補助台灣商家建置感應式硬體設備,共同迎接行動支付時代的到來,相信社會不會說這未來的趨勢不前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