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天然氣很難「無縫接軌」中國市場 普丁很快就會發現「局面幾乎不可能扭轉」

俄烏戰爭

本文作者為:波瑞爾(Josep Borrell)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他也擔任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計畫「強化歐洲」(A stronger Europe in the world)副主持人。

俄烏戰爭進入一個新階段,烏克蘭軍隊取得驚人進展,解放許多城鎮、村莊並迫使俄軍撤退。雖然烏克蘭的反攻能走多遠還有待觀察,但當地的戰略平衡顯然正在發生變化。

與此同時,歐盟充分動員起來以應對能源危機。我們已將天然氣儲存設施的存量補充到8成以上──遠早於原本目標日期11月1日──並同意為冬天減少天然氣消耗量制定明確目標。為了幫助弱勢消費者以及企業應對價格飆升問題,我們正在推進一些提案,例如對賺取過多利潤的公司徵收「暴利稅」

此外,在與「七大工業國組織」(G7)及其他志同道合夥伴協調下,我們正在討論為俄羅斯石油出口價格設定上限,並協助發展中國家面對俄羅斯蠻橫入侵烏克蘭、恣意把能源和糧食當作武器所帶來的衝擊。

簡而言之,我們的整體戰略正在發揮作用。我們必須繼續支持烏克蘭,用制裁向俄羅斯施壓,以團結精神幫助我們在全球的夥伴。

俄天然氣無法立刻轉向中國市場

那些質疑制裁是否有效的人現在愈來愈站不住腳。一般而言制裁有雙重功能:「宣示」和「迫使」某方改變行為。宣示表示反對一個國家的行為──現在這個情況下包括違反國際法,肆意攻擊平民和民用基礎建設。另一方面儘管我們並未與俄羅斯開戰,但希望能使他不得不改變行為,同時削弱他執行侵略的經濟和技術手段。

歐盟已明確宣示,我們做出「停止依賴俄羅斯能源」這項歷史性決定。克里姆林宮(Kremlin)違反契約大幅降低天然氣出口量,激怒各國市場。俄羅斯雖然擅長這種勒索手段,但這最終是一種失敗的策略。有別於大部分人的想法,俄羅斯不可能輕易找到歐洲市場以外的永續替代市場,因為他大部分天然氣出口基建(管線和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都是通往歐洲,轉向對中國等國家輸出,需要花費好幾年時間及數十億美元

最近天然氣價格上漲俄羅斯確實有從中獲利,但這並不代表著制裁已經失敗,我們應該等待歐洲決定削減從俄羅斯進口能源的效果全部顯現出來。目前歐洲僅禁止從俄羅斯進口煤炭並減少石油採購,不過我們已經能看到隨之而來的影響。

俄羅斯煤炭出口量最近降至入侵烏克蘭以來最低水準,顯示俄羅斯沒能找到其他買家。同樣地,自從歐盟宣布今(2022)年底前對俄石油進口減少9成以來,石油價格已經下降。如果俄羅斯進一步對歐洲削減輸送天然氣,他的收入還會再減少。

經濟互賴無法減少政治衝突

正如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所言,歐洲過去雖能買到比較便宜的俄羅斯天然氣,但那是以犧牲自身安全為代價。俄羅斯之所以敢入侵烏克蘭,就是因為他確信歐盟過度依賴俄國能源,而且在這件事上會出現分裂,從而無法採取行動。不過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這次失算了。

透過減少依賴俄羅斯能源,歐洲正在跳脫「經濟互賴自然能減少政治衝突」這種過時觀念。這在40年前或許還有意義,但今日肯定已蕩然無存,因為這種互賴狀況已經變成了武器。

不過面對這件事的正確反應並非轉向內部,我們仍須開放經濟。但絕不能允許缺乏韌性和多元性的經濟互賴。當我們進行貿易與互動,我們必須考慮對方的政治身份(identities),否則將落入普丁20年來編織的那種陷阱。

俄官方外流報告:2025年陷入SIM卡短缺

制裁顯然帶來令人矚目的效果,失去獲得西方技術管道的狀況已經開始打擊俄軍,他們的坦克、飛機、電信系統和精密武器都得依賴進口部件

此外,一份遭到外流的俄羅斯政府內部報告示警,進口限制將對俄羅斯經濟造成長期傷害:農業方面,99%家禽產品仰賴進口輸入航空方面俄羅斯95%旅客搭乘外國製飛機旅行,但因零部件短缺,商業民航機隊的數量正在減少製藥業有8成國內生產依賴進口原料;最後是資通訊科技,2025年俄羅斯恐面臨SIM卡短缺,其他電信產業也可能倒退多年。別忘了,這樣黯淡的前景可是俄羅斯官方內部的評估

僅憑制裁就能打敗入侵者嗎?答案是不能,這就是為何我們也在提供烏克蘭大規模經濟軍事支持,並致力以歐盟軍事訓練團進一步強化烏軍。俄烏戰爭還沒結束,普丁政權還有一些牌沒打出來。不過隨著西方戰略到位,克里姆林宮將發現局面幾乎已經不可能扭轉。只要我們能堅持自己的戰略,時間和歷史都會站在烏克蘭人民這一邊。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