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Fed升息3碼》抑制通膨美國有3大優勢 CPI可望回落至5%

美國經濟

本文作者為:莫約(Dambisa Moyo),經濟學家、《紐約時報》暢銷作家,著有《贏者全拿:中國的資源競逐及其全球意義》(Winner Take All: China's Race for Resources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World)

前情提要:美國8月通膨數據仍在高點8.3%,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9月21日召開政策會議,Fed一如外界預期宣布再升息3碼,衝擊投資人信心,21日美股盤中翻黑。

美國8月通膨率仍居高不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8.3%。CPI高於預期讓一些經濟學家感到失望,而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承諾繼續升息──他在最近舉行的年度「傑克森霍爾經濟政策研討會」(Jackson Hole Economic Policy Symposium)強調了這點──肯定會因打壓需求而削弱美國通膨。同時貨幣緊縮前景助長美元走強,歐元兌美元匯率一度跌破平價,日幣兌美元也達到20年來低點,這緩解了進口帶動的通脹。

然而,今日全球通膨驟升不僅是由國內需求推動,中國供應鏈因新冠肺炎「清零政策」而中斷、俄烏戰爭推高糧食和能源價格、勞力成本上升也都是原因之一。

這些供給面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不屬於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能夠控制的範圍。不過有鑑於美國經濟在能源和糧食方面相對獨立,又具有充沛移民勞動力、強勁生產能力,以及維持跟提升國內製造業所需的融資管道,美國在克服這種通膨上格外具備獨特優勢

(更多相關新聞: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反對Fed9月再升息3碼:全球供應鏈壓力已回到疫情前水準

美國脫離高通膨3大本錢

例如,能源價格飆升是驅動當前通膨的核心因素,而美國受到的衝擊較小,因為他是能源淨出口國2021年美國能源出口量達到2萬5200兆英熱單位(Btu),超出進口約3800兆Btu,而2022年上半年美國出口的液化天然氣比任何國家都要多。相形之下,2020年進口能源佔歐洲總能源消費量58%,事實上自2013年以來歐盟全部27個成員國都是能源淨進口國

美國薪資水準近幾個月顯著上升──2021年夏天和2022年6月之間,單位勞動力成本提高了9.3%──儘管如此,美國持續吸引和依賴流入的移民勞動力,就算受到滯後效應影響,這往往能抑制薪資通膨。根據華府智庫「移民政策研究所」(Migration Policy Institute)資料,2019年美國人口中有13.7%(約4490萬人)是在國外出生,而這一比例在20世紀下半葉絕大部分時間不到10%。2005年以來,每年平均超過100萬人獲得美國永居身份。

學院派經濟學家對移民能在多大程度上抑制薪資存在論戰,不過華府保守派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的《卡托期刊》(Cato Journal)2017年曾刊出一篇文獻研究,指出平均而言移民人口每增加10%,就會使薪資下降2%。就算薪資短期內沒有降低,更多移民可能增加勞動力供給,並在一段時間內減少工資通膨。

最後一點,美國佔全球製造量能18%,是僅次於中國的世界第二大製造國美國製造業貢獻了2.3兆美元GDP、雇用1200萬人,並在疫情爆發前10年裡持續復甦。根據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估算,2010-2019年間美國增加了130萬個製造業工作機會

美國通膨有降溫跡象,可望回落至5%左右

疫情爆發導致全球供應鏈中斷,迫使進口價格上漲,而美國家庭又過度依賴進口消費品。由於這些供應限制,企業最有可能採取措施繼續強化韌性和彈性,而不是削減成本跟多元化佈局,這代表製造業重心將重返美國

隨著美企回到薪資較高的美國,生產回流確實會增加勞動力成本,不過這是一次性的。隨時間過去,美國將逐漸擺脫因過度依賴外國供應鏈而導致的價格波動。也就是說,美國強大的生產能力將保護本國經濟不受進口驅動型通膨衝擊,製造業回流能減少價格波動,最終降低通膨。

已有跡象顯示美國通膨可能正在降溫美國7月進口價格(不含關稅)下跌了1.4%,這是7個月來該數據首次出現降幅。同時,商品和服務的核心通膨率(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從3月6.5%高點降至7月5.9%,接著8月再度上升。雖然Fed無法控制這些價格壓力,但美國政府不乏能減輕影響的工具。

總而言之,我們不能指望通膨率迅速回到Fed目標值2%,但可預期通膨率穩定停在5%左右──這樣的前景能讓投資者對美國經濟抱持一定程度的信心。事實上從投資角度來看,幾乎沒有其他經濟體能拿出美國能提供的東西:充足的自然資源、有效的治理、長期移民歷史以及美元這個全球儲備貨幣

上述種種,堪稱一個理想的抑制通膨工具箱。和美國相較,其他國家大部分高度依賴全球經濟,因此在當今世界更容易受到通膨衝擊。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