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港串成「珍珠項鍊」扼住印度咽喉 新德里不能再假中立、真封閉

國際

本文作者為:蒂提南(Thitinan Pongsudhirak),泰國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政治系教授、安全與國際研究所所長。

前情提要:

19日印度最大反對黨「印度國大黨」(INC)舉行黨魁選舉,由80歲老將卡爾吉(Mallikarjun Kharge)勝出,這件事之所以值得注意,是因這是24年來該黨首次選出「非甘地家族」的領導人。

(註:本文寫自國大黨黨魁選舉結果出爐之前。)

印度和中國一樣為其幅員廣大、源遠流長的文明深感自豪,他們確實有資格這麼做,但這種自傲可能導致自滿,甚至是危險的狹隘性。75年前從英國獨立後,印度基本上聚焦內政,致力建立一個強大的民主體制以及健康的經濟制度以改善民眾福祉。

中國過去40年也是如此,但在實現經濟轉型後,中國如今正在整個印太區域炫耀他新練就的肌肉。面對中國地緣政治野心,印度現在必須把目光朝外,確保自己能在區域穩定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尤其是在他日益動盪的鄰邦之間。

中國的印度洋「珍珠項鍊」危及印度存亡

最讓印度惱火的仍是他西邊接壤的巴基斯坦,該國不僅擁有核武、政治不穩定,還與恐怖主義組織過從甚密,這加劇了阿富汗與印度北部「查摩與克什米爾」(Jammu and Kashmir)地區的動盪。而南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因經濟崩潰而再次陷入政治混亂(儘管動亂程度還是不及80年代爆發、至2000年代末才告終的血腥內戰)。

在北方,愈來愈自負的中國一再暴力侵占印度在喜馬拉雅山脈的領土,包括阿魯納查省(Arunachal Pradesh)拉達克(Ladakh)地區,並沿著印度與不丹、錫金(Sikkim)的邊界推進。而中國的「珍珠項鍊」──從印度洋一路延伸到非洲之角的海軍基地和商業計畫──恐讓北京得以控制隊印度國家存亡而言至關重要的海上航道。

由於中國這條「項鍊」最近又增添了一顆「珍珠」,即巴基斯坦瓜達爾港(Gwadar Port)的海軍基地,如今中國成為巴國實際上的庇護者。同時,為了阻止巴國徹底倒向中國,美國決定向巴國提供升級版F-16戰鬥機等高科技武器,此舉風險相當高(如果不是魯莽的話),並使印度面臨的挑戰愈發嚴峻。

四面楚歌?印度東西南北鄰國都有動亂

另外還有東部的問題。直到最近,印度與東邊鄰國的關係似乎還在朝更緊密的安全夥伴關係、深化經濟關係發展,然而緬甸後來又回歸軍政府統治。被廢黜的文人政府領袖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遭囚禁,全國各地興起新一波反抗運動,緬甸似乎瀕臨內戰邊緣。同時寮國陷入嚴重財政困境,該國為基礎建設項目向中國欠下巨額債務,然而比起寮國人民,這些基建似乎對解放軍更有利。

馬來西亞的貪汙腐敗是如此普遍,已然掏空該國民主機構,以致前總理納吉(Najib Razak)及妻子因掠奪國庫而被定罪入獄一事,愈看愈像放任政客繼續貪腐的障眼法。至於泰國,明(2023)年準備根據一部不受歡迎的新憲法舉行頗富爭議的國會大選其分歧看來難以彌合,再次徘徊在政治深淵的邊緣。

東協(ASEAN)國家內部日益動盪,對中國來說是個好消息,因為這樣他們就能透過操縱敵對派別來增加自身影響力。然而對印度而言,該地區政治衰敗已構成不斷升級的國安威脅,例如數十萬羅興亞穆斯林就因緬甸對他們實施種族滅絕而逃至鄰國孟加拉和印度導致印度邊境的社會緊張狀況惡化。

印度老牌「國大黨」24年來首脫離「甘地家族」統治

印度不能再繼續忽視整個東南亞以及更廣袤的印太區域愈來愈不穩定的局勢,印度國土雖然遼闊,卻也無法為他擋住不斷蓄積的風暴。儘管印度外交部人才濟濟,但員額僅及一個中等東協國家或小型歐盟國家,而非一個人口高達14億的超級大國。有鑑於其外交挑戰日漸嚴峻,印度需要一批富有經驗和遠見的外交官維護本國利益,並在印太區域實現和平與穩定。

所幸印度可能很快就能朝這一目標邁進。印度國民大會黨(Indian National Congress,簡稱國大黨)在印度現代史長期執政,現在則是最大反對黨。國大黨正在進行黨職選舉,其中一位領先候選人有能力解決緊迫的國內問題,並在全球舞台上領導印度。

過去數十年來,國大黨一直受制於尼赫魯─甘地家族(Nehru-Gandhi)。然而連續兩次國會大選失利後,國大黨領導人拉胡爾.甘地(Rahul Gandhi)下台,讓黨代表在兩位黨魁候選人做出最終選擇:一位是80歲的前反對派議會領袖卡爾吉(Mallikarjun Kharge),一位是知名小說家暨歷史學家沙魯爾(Shashi Tharoor),他曾任聯合國副秘書長、印度外交部長和人力資源發展部長。

國大黨黨魁選舉結果,可能影響印度及其陷入不穩定的鄰國。國大黨若非冒著繼續敗選的風險因循首就,就是選擇能恢復印度經濟活力、能應對國內、區域和全球挑戰的沙魯爾,他具有遠見和豐富外交經驗。隊國大黨和印度而言,該選擇誰已經很明顯了。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