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作者看習近平:舉國上下忙著做關係討好當局 中國失去創新動力

中國議題

台灣本文作者為: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繁榮和貧困的起源》作者,現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學教授,其2020年最新著作為《狹窄的走廊:國家、社會和自由的命運》。

中國突顯出一個辯論已久的經濟發展問題:由上而下控制的專制國家,是否能在創新和成長方面勝過主張自由市場的經濟體?

1980-2019年期間中國年均GDP成長率超過8%,表現優於任何西方經濟體;2000年代中國藉助西方科技,其經濟也超越了單純的追趕式成長(catch-up growth)。中國展開科技投資、申請專利、出版學術刊物,催生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和華為等創新企業。

AI技術能奠定中國未來統御世界的基礎?

一些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專制國家不太可能勝過秉持自由市場的經濟體。雖然許多國家在專制領導人治下曾實現經濟快速擴張,但從來沒有一個非民主政權達到奠基於創新的持續增長。50、60年代一些西方人為蘇聯的科學實力感到著迷,但這通常是他們自己的偏見在作祟,70年代蘇聯的科技能力明顯落後並陷入停滯,因為他沒有能力在各產業中實現創新。

是有一些敏銳的中國觀察家點出,中共鐵腕統治對中國前景並非好兆頭,但更普遍的看法是中國仍將維持驚人成長。中國在國際社會到底是良性還是惡性力量,這還存在爭論,不過「中國經濟成長銳不可擋」這一觀點卻幾乎沒有遇到任何異議。國際貨幣基金(IMF)和世界銀行(WB)都習慣參照中國之前的成長率進行預測,而英國學者雅克(Martin Jacques)撰寫的《當中國統治世界》(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這類書籍也大量湧現。

多年來還有一種論調在於,中國已經實現「沒有民主的問責制」,或者中共領導階層至少受制於任期限制、權力制衡和其他確保良善治理的權宜之計。中國政府備受讚譽,因為他展現出計畫經濟的優點,同時為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的新自由主義提供了一個替代方案。就連那些認為中國模式是某種「國家資本主義」的人,就算中國具有國家組本主義所有矛盾,他們也預測中國的經濟成長基本上會持續下去。

其中最有力的論點,或許是中國將藉自己在人工智慧(AI)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來控制整個世界。中國既能從自身龐大人口中獲得可觀資料,道德和隱私權限制又比西方研究人員來得少,同時國家還對AI投入鉅額投資,因此據稱中國在AI領域享有明顯優勢

這種說法令人生疑,因為我們不能直接認定AI技術就是未來經濟優勢所在,或者中國政府會持續允許在AI領域進行高階研究,或者西方企業受到隱私和其他數據規範嚴重掣肘。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如今,中國前景看來已經遠沒有過去那麼樂觀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剷除內部制衡機制,利用20大展開史無前例的第三個任期(而且看來近期內不可能提出任期限制),還把許多忠誠的支持者安插在總攬大權的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中。

習近平犯下一些重大「非受迫性失誤」(unforced error),拖累經濟、削弱中國創新潛力,然而他的權力仍然獲得鞏固。很大程度上習近平原能避免「清零政策」的後果,可最後還是導致了沉重代價,他支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也是如此。今日他掌握了不受制約的權力,身邊充斥不願告知真相的應聲蟲,更多嚴重失誤可能接踵而至。

不過,若僅因錯誤的人登上王位就斷定中國的成長模式正在崩潰,這也是錯誤的。2012年習近平展開第一任期後轉向更強硬控制路線的做法,或許終究無法避免。

90年代和21世紀,中國工業快速成長是奠基於鉅額投資、西方技術轉讓、出口導向製造業以及對金融和薪資的壓制,然而這種出口導向的經濟成長有其限度。正如2012年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所領悟,中國的經濟成長必須變得「更全面、協調且永續」,必須大幅減少對外部需求的依賴,轉而仰賴國內消費市場。

當時許多專家認為,為應對上述挑戰,習近平將提出一個「雄心勃勃的改革議程」,引入更多市場導向的激勵政策。然而這些分析忽略了中共正致力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面對獲得經濟權利且迅速擴張的中產階級,如何維持中共對政治的壟斷權力?最明顯的答案──或許也是唯一的答案──就是加強鎮壓和審查,而這正是習近平所選擇的道路。

中國企業、學術界都忙著「和當局搞好關係」

有一段時間,習近平及其親信,甚至外界許多專家都相信儘管中央控制、審查、打壓和政治思想灌輸日益強化,經濟仍能在這樣的條件下蓬勃發展。同樣地,許多人將AI視為監控社會的強大工具。

然而,愈來愈多證據表明習近平和他的顧問們誤讀了形勢,而中國為鞏固政權控制力寧願付出高額經濟代價2021年阿里巴巴、騰訊及其他公司遭到全面監管打擊後,中國企業變得愈來愈注重與政治當局建立良好關係而非研發創新

出於政治動機的信貸分配導致效率低下,再加上其他問題不斷累積,國家主導的創新開始碰到天花板。2013年以來中國政府大幅增加對學術領域的投資,儘管如此,中國的學術研究品質進步緩慢。即使是在中國當局最優先發展的AI領域,進展也落後其他全球科技尖端企業,其中大部分位於美國。

我最近與麻省理工學院的周婕(音譯)、哈佛大學的楊宇凡進行了一份共同研究,發現中國學術界自上而下的控制權同樣在扭曲學者的研究方向。許多教職員之所以選擇特定研究領域,只是是為了討好那些有權左右自己學術生涯的系主任或院長。隨著中國學者將這些事情視為首要之務,有證據表明他們的整體研究品質正在受到影響

習近平嚴格控制科學和經濟領域,代表這些問題將再加劇。而正如所有專制國家,沒有任何獨立專家或國內媒體能出言制止這場他親手帶來的巨大災難。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

本文特別感謝元大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冠名贊助。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