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期中選舉後的國會勢力版圖已有初步輪廓,參院(共100席)民主黨獲得48席、共和黨49席,眾院(共435席)民主黨189席、共和黨207席,目前看來共和黨將掌握眾院,而民主黨有望守住參院,不過最終結果可能要等到12月喬治亞參議員決選後才能分曉。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0日舉行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討論選後政經情勢發展,對於台美中關係,前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解讀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現在最主打科技戰,晶片管制只是第一波,就下來對中禁令還會擴展到人工智慧(AI)、5G等領域。
「置於死命,鬥而不破。」林中斌這麼總結拜登對中政策。既然主攻能置北京於死命的科技戰,拜登在其他方面就不必那麼緊繃,或許美國之後不會再頻繁派機艦至台海和南海,而這也有助美中不要打破開啟核戰的界線。
美中關係不會緩和,繼續維持高強度競爭
美國國會勢力版圖變動如何牽動美中關係?下週將是G20峰會,拜登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美中能因此升溫嗎?
台大政治系主任張登及評論,短期而言「拜習會」或許有助兩國緩和,但長期而言美中仍會維持高強度競爭及動態危機管理,因為這是一個結構性現象。至於拜登將在G20向習近平「劃出紅線」,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黃介正指出,美方紅線就是「台海或西太平洋不發生軍事衝突」。
張登及分析,美國對中政策有三大邏輯和觀察點,首先是藉中國再定義、再團結美國是否能奏效?對此他的看法是未必,因為兩黨自有其政經邏輯,且打抗中牌恐也會有疲乏之時。
再者,美國西方聯盟和圍堵的強度會有何變動?拜登「小負為勝」雖讓盟友鬆一口氣,但他失去眾院可能也損及其國際承諾能力。第三,美國會堅持「勝俄制中」還是轉向「和俄制中」?這是一種兩難,妥協傷害威信、求勝又散發焦點,華府亦不希望在歐亞大陸同時對付兩個敵人。
「不管結果如何,中國都為最壞狀況做準備。」談及北京如何評估美國選舉,張登及解釋,中國愈漸將美國因素和自身發展連結,北京可能做出戰術性讓步以爭取時間繼續發展。隨著德國、澳洲和加拿大與中國有破冰跡象,中國會把握這些細微機會,爭取每一方每一秒的和平準備時間。
華府浮現「台灣是美國之必守」聲音
共和黨主控眾院後是否會再提出、推動類似《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的法案,且白宮和民主黨是會踩剎車還是催油門,郭崇倫認為值得關注。《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今(2022)年不太可能有顯著推進,不過一些內容有望以納入2023年《國防授權法》(NDAA)的方式通過。
黃介正觀察到,美中高張力對抗下,儘管還不是主流,華府也出現了「台灣是美國之必守」的聲音;隨著台灣戰略價值愈來愈清晰,美國也愈發體認到台灣是好用且願意配合的工具。
黃介正建議,台灣必須「頭冷腳熱」好好思考自己的利益所在,當北京和華府都想牢牢掌控對台的主導和主動權,這是台灣的最大挑戰。他也感嘆台灣花太多時間談論膚淺的台美和兩岸交流,卻不重視認真的美國和中國內政研究。
張登及也提醒,對抗中國固然是兩黨罕見唯一共識,但台灣必須考慮,該共識能為美國內政維持多少動力和勝選利益?如果美國開始對中國議題感到疲乏,美方對台灣的關注又能持續多久?
川普輸了,最失望的是台灣人?
2020年川普輸掉總統大選,2022年共和黨紅潮不如預期,除了川普和共和黨支持者外,不少台灣人也感到相當失望和失落,對此學者專家希望民眾也能有所反思。
「台灣只看美國那些人愛不愛我們,不看道德,但我希望台灣自己的價值要有一致性。」嚴震生直言,川普顯然有道德問題,但他對中國口出惡言,因此一些台灣民眾擁護他、批評拜登,儘管拜登對中國也不軟,只是言詞不如川普嚴厲。
張登及以他所謂「台灣例外論」解釋這個現象,說明由於台灣外有直接威脅、內有對自身身分的不確定感,這樣的安全處境和特殊身分,使台灣內部激烈爭論會大幅對外投射。
張登及指出,台灣近年向來以進步價值為主流,也對自己走在亞洲最前端感到驕傲,卻毫不在乎共和黨涉及種族主義、保護主義的主張,這樣忽略美國民主價值和信用的問題,恐招致台灣自己對國際局勢出現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