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增抗生素使用量 「細菌抗藥性」高達9成》醫:2050年每5人恐有1人因此死亡

醫藥保健

歷經3年新冠疫情(COVID-19),世界各國開始逐步解封,全民緊繃的神經也稍稍放鬆,但病原體所帶來感染的威脅始終未曾遠離。

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引用美國CDC的統計,在1900年代,美國前三大死因均為感染症,分別為肺炎/流感、結核病及腸胃道感染。在抗生素問世後的2010年代,前三大死因則為心臟病、癌症、非感染性呼吸道疾病,感染似乎已不再威脅生命。

抗生素(又稱抗微生物製劑)是20世紀後半醫療重大進展之一,支撐今日許多重大醫療發展,包括重大手術、急重症加護照護及血液腫瘤等疾病的免疫抑制治療。但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與病菌的快速演化,加速超級抗藥菌誕生。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也促使病原體不斷演化,快速增加的抗藥性超級細菌,儼然成為全球公共衛生一大問題,再度威脅人民性命。

美國CDC今年6月也發佈特別報告指出,COVID-19疫後因重症患者使用抗生素比例提高,導致抗藥性細菌比例增加,呼籲醫界重視此議題。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11月18日至24日訂為「世界抗生素週」,今年主題為「一同預防抗微生物製劑抗藥性Preventing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Together」,呼籲世界各國共同響應。

究竟新冠期間抗生素使用增加,使得細菌更易出現抗藥性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又有哪些民眾該知道的最新資訊?

(延伸閱讀:取卵數越多越易受孕?醫:建議女性BMI維持在20-22、男性少做這「4件事」 )

抗生素管理及感染管制,能減少18%抗藥性細菌導致的死亡

疾管署聯合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及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在醫療端共同呼籲跨科合作抗生素優化使用,而民眾端也要強化「4不1要」,包含「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要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今年10月底剛結束的世界衛生高峰會指出,「抗微生物製劑抗藥性雖鮮少於媒體報導,卻是一個將威脅我們重返醫療黑暗時代的沉默疫情。」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施行抗生素管理及感染管制措施,可有效減少18%抗藥性細菌導致的死亡,這些措施需仰賴感染科醫師介入。

但國內超過半數區域醫院感染科醫師僅一位,面對抗生素管理、感染管制及防疫等多重需求下,感染管理續航量能將面臨重大挑戰;且感染症專科醫師報考人數逐年下滑,去年僅剩20位,出現嚴重人才荒。

王復德強調,「解決人才荒的根本之道,面對抗藥性危機,充足的感染專科醫師及多樣性的抗生素藥物,是必要的關鍵。」他建議,健保應訂定「醫療機構感染管制作業及抗生素管理」納入給付項目,且美國商會白皮書也呼籲正視抗藥性威脅,應給予院內抗生素管理及感染管制給付獎勵或納入健保支付,並適度鼓勵抗生素引進、研發,以維持用藥之多樣性。

感染症專科醫師報考人數逐年下滑,去年僅剩20位,出現嚴重人才荒。(圖片來源/醫師提供)

民眾應破除對抗生素使用的3大迷思

根據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進行的問卷調查指出,國內醫院醫護人員表示,抗生素合理使用執行困難3大主因包含:對抗生素管理認知不足(87.2%)、抗生素管理未到位(82.6%)、人力缺乏(79.4%)。

對此,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強調,「抗微生物製劑合理使用的推動,並不是限制使用,而是優化使用。」她也提到,感染症的治療應重視精準治療4大原則,即對症下藥、究因解決、因人而異、因時制宜,並透過抗生素合理使用5大要素,包含正確即時診斷、最佳用藥選擇、合理用藥劑量、階段性評估降階、合理的治療時程,以降低抗生素抗藥性的發生。

此外,陳宜君強調,透過感染管制以預防病菌散播、預防感染。「沒有感染,就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就可以避免抗生素篩選的壓力。」她也提醒民眾應破除對抗生素使用的3大迷思,包括:

1. 發燒不一定是感染,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如淋巴瘤等)。

2. 感染不一定是細菌感染,若為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是無效的。

3. 抗生素只是抗微生物製劑的一部分,需針對不同的感染類型,使用不同的藥物治療。

她呼籲應結合感染管制及抗生素管理,化解抗藥性危機,提升醫療品質、確保病人安全,才能共同創造健康永續發展的社會。

醫師提醒民眾應破除對抗生素使用的「3大迷思」。(圖片來源/醫師提供)

新冠患者若合併抗藥性細菌感染,將延長3-5倍住院時間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也指出,「疫情後抗藥性細菌仍伺機作亂,照護新冠患者除了要應對病毒外,伴隨而來的細菌感染也會因抗藥性使治療更加棘手。」根據研究顯示,COVID-19患者若再合併抗藥性細菌感染,將延長3-5倍的住院時間。

而疫情期間疾管署醫院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系統(THAS),在今年第一季監測報告顯示,加護病房患者病原體檢驗報告中,部分細菌抗藥性比例激增至9成。王鶴健表示,「若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持續延燒,2050年台灣每5人恐將有1人因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他也認為,透過跨科別團隊有效的執行抗生素合理使用,可降低抗藥性細菌比例。

COVID-19患者若再合併抗藥性細菌感染,將延長3-5倍的住院時間。(圖片來源/醫師提供)
若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持續延燒,2050年台灣每5人恐將有1人因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圖片來源/醫師提供)

目前國內加護病房常見的肺炎及血流感染的第一名致病菌為「克雷白氏肺炎菌(KP)」,根據疾管署統計,在醫學中心今年第一季較去年抗藥性降低11.5%;反觀在區域醫院卻上升18.2%。因此王鶴健認為,在重症照護中有賴重症專科醫師、感染科醫師及臨床藥師的多專科團隊通力合作,才能提供患者最佳治療。

王鶴健也強調並建議,未來健保應訂定「醫療機構感染管制作業」納入給付項目,補足抗疫神隊友員額,以免感染科陷入人才荒。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