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數水道鄉」成為近日行政院文宣琅琅上口的口號,分別指涉的是前瞻基礎建設的綠能、數位、水環境、軌道與城鄉建設。其中軌道建設佔了48%,成為眾矢之的。然而不止軌道建設,前瞻基礎建設所羅列的項目都無法令人信服:何以前瞻?何以基礎?唐鳳認為,礙於目前法規限制,政府許多作業流程都無法公開,所以很難完全透明。
前瞻建設難與民溝通「開放政府」漫漫長路
前瞻條例在立法院躺了兩週,絲毫沒有任何進度,民進黨則態度放軟,也加強宣傳,包括製作懶人包駁斥國民黨團的謠言,也拍攝宣傳影片。其中,數位建設的宣傳影片,則由數位政委唐鳳與科技政委吳政忠對談。事實上,數位建設的每個分項,唐鳳未必都有參與,主要是無人車、民生物聯網與文化部的4K影視提升計畫。
唐鳳表示,「只要是我做主席的會議,都有非常非常詳細完整的記錄,幾年幾月、誰來開什麼會等,甚至非常細的技術細節部分。但只要不是我作主席的,甚至是我根本沒有出席的,那目前院裡的作業系統,確實很難支持這種基進式透明的處理方法。」
溝通失能!政府沒說清楚的一直是過程與細節
在民間論壇上,國家資訊基本建設產業發展協進會執行長吳國維也不禁問,「台灣的網路政策是什麼?」對此,唐鳳首度回應,「如果要看願景的話,還是要回到數位國家方案,我們是拿那個願景,能夠達到前瞻願景的基礎建設,裡面那一些能夠編進一次性的部分放到這裡來。」
唐鳳認為,「我們在院的層級協調各個部會提計畫的時候,我們當然是用我們的判準跟標準等,但是確實我們之前比較不習慣,在形成政策前的最初期,就先跟大家進行溝通。」的確,端看計畫書或僅看記者會新聞稿無法了解數位建設願景,凸顯行政院溝通不足的地方,她也坦承當時的交換格式沒有這一個部分,所以沒有寫入。
台大國發所教授劉靜怡也曾表示,「這次的數位建設,很多是過去就曾經做過的東西,完全沒有盤點,已經有的在哪裡、不足的在哪裡、做錯的又在哪裡,這些都不清楚,就要往前衝。」她也舉例,例如提升醫療網路品質、有線電視數位化等計畫過去都做過,看起來都沒有經過盤點。
唐鳳則指出公務流程、法規解釋以及底層技術,三個都要到位,才能滿足民間對於早期擬稿階段的透明、參與的需求。目前,在唐鳳所主持的會議都可以找到相關公開的記錄,「但是要一下子適用到其他的部分,非常困難,事實上是這樣。」
軟體建設看不到
整部前瞻計畫,令人詬病的還有一點,就是看不到軟體建設,我們可以看到偏鄉網路改善,是為了要增加遠距教學、AR/VR互動。人才呢?劉靜怡也指出,「就數位建設來看,制度面和法規面的基礎建設看不到,有的話就是四個字『法規鬆綁』。」由於特別預算的限制,能寫入前瞻基礎建設的多半是一次性、硬體為主的內容,而經常性的人才培育等,只能用公務預算處理。
前瞻基礎建設宣稱是將國家未來要改善、興建的基礎建設透過特別預算的方式,提前處理,但沒有一併交代的是軟硬體如何配合,或許政府對於國家真的有一幅綺麗的願景,卻散落在各機關部會。各個部會對國家願景想像複製貼上,整理成一本計畫書合訂本,在舉辦多場記者會,就以為完成政策說明。沒有透明、開放地說明過程,只喊出口號與目標,自然讓人難以接受,想要苛責也無從說起。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趙家緯曾表示,「前瞻基礎建設是『機會之窗』,決定2050年的台灣。」他指的是程序上諮詢需求、擬定計畫,然而從開放政府的角度來看,這也不啻為一次練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