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外媒報導,在新冠疫情逐漸放緩後,原本在冬天好發的咽喉炎等疾病死灰復燃,讓英法等國的抗生素需求大增,造成藥廠出貨供不應求。同樣是細菌感染造成的疾病,還有鏈球菌A引起的猩紅熱。
除了阿莫西林(Amoxicillin,青黴素一類的抗生素)外,乙醯胺酚也在藥品市場嚴重缺貨。外媒報導指出,俄烏戰爭導致國際能源價格大漲,發電成本也同步上揚,使得部份藥廠的運作出現困難。
亞洲近來日本第8波新冠疫情升溫、流感患者不斷增加,當地藥局也開始出現缺藥現象,除了成藥以外連處方藥也面臨缺貨,部分醫療機構和藥局更是一藥難求。而中國新冠疫情逐步解封傳出大量搶藥潮,台灣日前與普拿疼同成分的「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成為熱門藥品,同樣出現缺藥問題。
台灣缺藥問題解決了嗎?究竟該如何解決缺藥問題?
乙醯胺酚調劑藥、抗生素、滯尿通錠都缺貨
台灣藥品行銷管理協會發言人、開業藥師沈采穎日前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就提到,除了含乙醯胺酚成分的普拿疼缺藥,醫院鉈-201、K他命都出現缺藥現象。
(延伸閱讀:藥品實名制系統能解決缺藥問題?藥師:太天真...醫院救心藥、K他命也都缺貨 )
19日沈采穎再指出,「現在乙醯胺酚調劑1000粒裝、抗生素(Amoxicillin)都缺貨!還有強生滯尿通錠25毫克(Bethanechol)廠商也發函告知因現用原料商無法製造原料、也無庫存可提供,且其他原料來源購入困難、價格漲幅達數倍之高,已超過生產成本,故公司無法繼續生產此產品。」
沈采穎表示,滯尿通錠是給一些尿液滯留的病人吃的藥,也是泌尿科常開的藥,如果造成缺藥的話,這些病人在生活品質上影響非常大。
比美國晚20多年,台灣還未建立完善缺藥中心通報系統
沈采穎強調,這些缺藥狀況跟氧化鎂有點類似,「譬如該藥品的執照可能有2或3家,問題是都同一個藥廠做的,我們到現在才知道。食藥署不能跟我們講說有幾張證照,要跟我講說幾個藥廠在做,當這個廠原料有問題的時候,是不是其他委託他製造的都有問題?就像乙醯胺酚有40多張執照,實際上真正在做的有幾家?」
她提到,美國在1999年就已成立缺藥中心,且有完善的通報系統,「他們大概90%的藥是從中國來的,尤其是抗生素原料藥,現在都過20多年了,我們沒有去學到別人的經驗和心得嗎?」
沈采穎再次強調,缺藥通報系統應該是廠商的庫存只要少於6個月就要去通報,包含進口商,不會等到說庫存都沒有再去進貨,一定會事先知道國外的問題,「所以應該要求這些廠商如果銷售量的庫存少於6個月、沒辦法再進來新貨的話,就要先告知食藥署,不是要我們這些藥師通報,尤其是抗生素這類的救命藥。」
她指出食藥署每次都要求基層藥師第一線回報,「但回報的時候已經太遲了,如果監控指示用藥,就像美國他們是藥廠、基層醫療機構通報還有民眾,這個平台要盡快建立起來,不是只有讓內部人員知道,廠商還要做一個強制的動作,不是等沒藥了才開始講。」
藥品分配應依照「4:3:3」才能徹底落實分級醫療
沈采穎表示,現在還有另一個問題是,「現在疫情依然嚴峻,廠商在藥品分配上是很有問題的,他們都是先給合約醫院,在2020年時有些醫院都叫得到半年、一年的庫存,我在2020年2月就說會缺藥,食藥署說不會,後來到2月底時發現情況不對,叫醫院把藥再退回來給廠商,藥品分配很有問題。」
沈采穎認為,藥品分配應該要依4:3:3(醫學中心:區域+地區醫院:基層醫療)比例配藥,「現在變成100%在醫學中心,像氧化鎂現在連區域、地區醫院都沒貨,這個食藥署必須訂出一個規範,不然是要叫大家都擠醫學中心?怎麼落實分級醫療?」
她表示,當藥商藥品不足時要分配,就會像現在這樣出現問題。「像武田製藥治潰瘍、胃食道逆流的藥「泰克胃通」最近也缺貨,大概缺了2個月,那廠商有沒有通報?政府知不知道?一定要等到有人出事才處理嗎?」
「另外有一款鼻子噴劑也缺,但在醫院猛開藥、社區卻缺藥連連,還有降血脂的藥,雖然也可以找別種,但複方沒有同成分可以替代,這部分如果不解決,食藥署長真的可以下台了!」沈采穎感嘆,現在食藥署只看藥的品質,缺藥與否似乎跟他們無關。
她也提到國外其實也沒辦法阻止缺藥現象,但是會盡量想怎麼樣有替代藥、讓人民有藥可用。「當藥品供應不足時,就應該要求廠商分配比例是4:3:3,才能落實分級醫療,讓大醫院醫學中心以治療重症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