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WHA建立台灣醫療衛生發展的新思路

兩岸國際

今年台灣沒收到「世界衛生大會」(WHA)的邀請函,無法在上週完成報名,「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在日前明確表示今年沒有邀請台灣的計畫。衛福部長陳時中除了表示遺憾,也強調台灣仍會如期前往日內瓦,在WHA場外提出台灣對全球衛生體系的貢獻與努力,並和友邦、民間團體進行健康安全技術的交流。

事實上,台灣無法出席WHA和中國打壓有直接必然的關係,中方的立場也表述分常清楚,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上週接受採訪時表示,「因為台灣不接受九二共識,所以出席WHA的前提就不復存在」。

只是,中方的立場卻和台灣民意有相當之差距,兩岸政策協會剛公布的「兩岸關係及WHA議題」民調結果顯示,高達七成的民眾表示無法接受以「一中原則」為前提的「九二共識」,不到二成認為台灣應讓步接受一中原則,甚至超過70%的人表示不應該為了參加WHA而承認一中原則下的九二共識。

蔡總統曾表示「民意」和「民主」是兩岸政策的支柱,這也是她堅持「維持現狀」、不接受「九二共識」的基本原則;相對於中國,對台灣情勢的不了解,表面上說要爭取台灣民眾的認同,卻用政治手段綁架台灣的國際空間,自然無法獲得台灣民眾的理解,反中意識必然加深。果不其然,也與這次的民調結果相互應,有五成六的民眾認為中國政府才是要負台灣無法出席WHA最大的責任,甚至將近七成的多數人認為我政府應該召開國際記者會及前往日內瓦,來表達強烈的訴求與嚴正的立場。

翻轉台灣鏈結全球醫衛體系的策略

出席WHA確實是我國參與國際事務重要的一環,尤以台灣對國際醫療、衛生、防禦的貢獻,已是全球及區域衛生安全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成員,台灣的重要性當然不言而喻;只是,台灣對醫療衛生的能力卻無法對等的表現在國際舞台上,縱然美國、加拿大等國都對外表示台灣是全球防疫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是中國的政治干擾卻難以揮去,尤其兩岸關係陷入冷和平、冷對抗的階段,短時間內難有突破的可能,而中國不斷打壓台灣的劇情也勢必會持續演出。

對台灣而言,無可避免中國的打壓,多數民眾也能理解國際政治的現實,尤其當民意無法認同九二共識時,台灣勢必要有轉型的準備,無論是國內經濟、對外貿易、產業結構等,對於「不應走入過度依賴中國的方向」已有共識;這正好也反應出多數民眾對蔡英文總統是支持卻不滿意的原因所在。

換言之,民眾知道為何我國無法參與WHA的原因,也表示對我政府現階段的兩岸政策理解,但針對台灣醫衛事務如何融入全球體系的具體策略,也就是「該怎麼做?」我政府應當提出明確的內容,這會是民進黨政府支持和滿意度能相向而行的關鍵。

過去以來,兩岸關係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無限上綱到任何議題之上,對此,台灣必須梳理出新的發展戰略,以這一次WHA的議題來看,我政府當思索:除了五天如期前往日內瓦表達訴求、抗議等悲情牌之外,應要向民眾說明未來要如何跟國際接軌,得以符合台灣對全球醫療貢獻與能力的表現。

我認為,台灣應利用更多的優勢條件,由內而外將台灣的醫療系統從地方連結到區域並擴散到全球,找出新思路方能將台灣的醫衛實力發揚光大。

所謂的新思路,就是透過區域治理的概念,結合產業的力量,加深我國與國際醫療的相互依賴策略,形成鏈結在地的產業能力、鏈結區域分工的醫衛廊帶、鏈結國際的醫療軟實力,如此擘劃出我國醫衛系統的全球在地化藍圖,也會是未來參與國際事務的戰略模式,一來跳脫地緣政治的思維,二來透過創新來提高對外影響力與防禦力。

強化台灣區域醫衛廊帶的全球治理能力

台灣醫療衛生的成就無須再詳盡贅述,從醫療衛生領域的產業規模來看,去年一整年相關產業的產值就高達四千多億元,無論是醫療器材、製藥、應用生技及健康服務等產業的營業額都有顯著成長,平均成長率維持在5%左右的穩健速度;此外,以企業投入的積極度觀察,2016年比前年增加投資金額約5%,資本額更是有七千多億元的實力,其中在新藥臨床研發的投入更是不可勝舉。近年來,台灣在醫療器材產業的表現十分突出,已是我國醫衛相關產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平均每年都保持約6%的成長速度。

我國醫衛相關的產業規模相當完整,生物科技方面包括了特用化學品、農業、環境、食品等,製藥產業的發展涵蓋了原料藥、生物製劑、中醫製劑和西醫製劑。近年來表現不俗的醫療器材產業,也有輔助與彌補用醫材、體外診斷用醫材、預防與健康促進器材等。

此外,因應老年化高齡社會的趨勢,以及長照體系的建構,健康服務產業的發展也日益成熟,從養生服務、健康促進服務、管理經營服務等都具潛力及優勢。綜上所述,我國醫療相關產業的蓬勃趨勢,不僅是生產製造,也結合了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不單是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特性,同時也對接了相關產業人才的發展,可以說,台灣醫衛體系已相當成熟,充分表現出國家的軟實力。

當然,我政府早已就醫衛體系有相應的政策規劃,同時也提出鏈結國際的計畫,只是如何觸動台灣醫衛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必須先從探索在地的發展動能開始,也就是在合適的地方形塑產業群聚,並由地方來主導發展。

醫療衛生甚至是生技都需要有專業的研發能力,並結合市場運作的製造生產,因此地方政府的治理角色就非常重要,從目前台北市的南港新藥研發方案到竹北的生技醫藥園區,以及中部的醫療器材及載具生產聚落,似乎還必須有健康服務推動的規劃。由地方主導的區域醫衛產業廊帶,一種合作分工的治理概念,涵蓋了研發、生產和服務的完整體系,治理的柔和特性可對接醫衛產業的發展。

當然,政府主導之外仍需企業的投入,除了國內原本具備的產學研合作模式,也應當引入全球佈局的能量,包括跨國企業和國際人才的引進、特殊項目的重點培育等,從內而外的鏈結佈局,凸顯台灣在全球醫衛體系的創新能力,從區域治理出發來鏈結國際,創造台灣在全球醫衛的品牌價值,不但可以降低國際政治的不確定性,也有利於台灣能成為亞太醫療衛生產業發展的中心,同時更可結合新南向政策的推動,將醫衛資源投入在援外項目當中,彰顯我國醫衛人道主義的國家形象,進一步形成「醫衛和平發展戰略」,拉高我國在全球醫衛體系的格局,或許比每年糾葛在能否出席WHA來得務實且重要。

社群評論
back to top
navbar logo